从前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别以为你是为我好》,内容是一些真心的劝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是从这个题目来看主人公似乎不领情,是作者太过任性吗?确实让人费解,可在多年之后,遇上一些事,我渐渐能明白了:每一个人当作为亲人朋友时,对他人会真心的劝说,当作为当事人时,对自己的观点会深信不疑。孰是孰非,总归是要看每个人心中的那一秆称,不管是谁,只要心中的有称,会掂量这人世中的是是非非。
小时候,妈妈说我是个倔孩子。五岁大时,跟妈妈吵架,威胁着妈妈说要去跳河,如火一般的性格:大胆、热情、活泼、叛逆,渐渐长大,变得如水一样沉静、简单,总不变的,是拥着一颗坚持热爱生活的心,努力前行。如果我不是那疯疯癫癫长不大的孩子,就是温暖如水想着拥有幸福的女人。曾经遥远而模糊的“幸福”字眼,那么地靠近我,那么地令我渴望,而我要的拥有,却要放弃很多。于是我的脑海及我的身边总是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不断地告诉我要怎么做,我心中满是感激,可是当局者的心,不是理解就能感同身受,自己的路没有人可以替你走,你必须做决定,然后努力弥补选择中的不足,承担选择的结果。爸爸妈妈说人生是一场赌博,我们无法预料。我相信,但我也相信用心是可以预见未来的。关心我的亲人朋友,相信你是为我好,但,这关心,有时会干扰我去正常感受的心,花开花落,以最自然的方式去决定,这样至少今生不会有遗憾。
从前,我也是一个善劝的人,总是希望自己在成长中感悟能与他人分享,甚至希望自己可以说服别人,别人会感激自己的真心付出,从来没有想过去影响谁,只是希望能帮助别人,可是一切却如昨没有改观,渐渐地,我极少去说服,而是用心去聆听,因为许多事,我们理性地找一个标准,往往是不断的压抑自己感受,我是为你好,希望你过得开心,我善意的劝说,也许在不经间把我的思想强加于你,你问我该怎么办,我没有答案,只是听完你的诉说之后告诉你,A的可能性,B的可能性,最终的决定在自己的手里,用你自己的心去做决定,而做为亲人朋友的我,支持你的最终决定,相信你的心中也有一秆称,不管事情发展到最后是怎么样,我的心始终关怀着你。
我是为你好。这样的话,父母对孩子说过,妻子对丈夫说过,真心关心你的人对你说过,因为急于关心,却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方式,只有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度未把握好,结果可想而知,过尤不及。我是为你好,所以我不唠叨,如果你不知道,我可以让你知道;如果我说了你还是不知道,那就请你自己去寻找答案;如果你仍然没有意识到,也许你的经历深会刻地让你知道。别以为你是为我好。被关心的孩子说过,被关心的丈夫说过,被关心的我说过,这些我都知道,我想认真地思考,然后作出我认为合理的决定。
模糊地记得,曾经看到的百家讲坛中,曾仕强教授说的,人性是叛逆的,在中国人心理暗示中,不要就是要,你不要我这样,不要我那样,我偏要这样那样,最后演变成你要我这样,你要我那样;相反,要就是不要,你要我这样,你要我那样,我偏不要这样那样,最后演变成你不要我这样,你不要我那样。因为,要,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是任务,是压力,所以你不愿意要;而不要,是别人对你禁止的,是好奇,是放松,所以愿意要。老子说无为而治。一个人,有思考能力,能辩是非,会作合理正确的决策,而外力会产生干扰,甚至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