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六·二六】
吴竹桥太史见访湖上,赠诗,有“湖气逼人将上楼”之句。范瘦生《观梅太湖》亦云:“湖光都欲上楼来。”两意相同。吴《题扬州天宁寺》云:“铃声得露清如语,塔势随云远欲奔。”尤妙。
吴竹桥,即吴蔚光(1743—1803),字悊甫,号执虚,一号竹桥,别号湖田外史,安徽休宁人,寄籍江苏常熟。清学者、诗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选庶吉士,授礼部主事,后因身体不佳,辞官回归家乡(常熟),居家20多年,潜心读书著述。著有《古金石斋诗前后集》、《读礼知意》、《寓物偶留》、《春秋去例》、《小湖田乐府》、《闲居诗话》等。
范瘦生,即范起凤(生卒年不详),字紫庭,号瘦生,宝山人,诸生。有《瘦生诗钞》。
扬州天宁寺,名天宁禅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城北丰乐上街3号。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始建于东晋,原为谢安别墅,后由其子司空谢琰请准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以供尼泊尔僧人佛驮跋陀罗在此翻译《华严经》。但有专家对此有不同看法。比较可靠的应是《宝佑惟扬志》所记载的,天宁寺始建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以年号为名,最初称为“证圣寺”。《宝佑惟扬志》是宋代编纂的扬州志书,与建寺时间较近,当时寺庙的名声又很大,当不会有太大出入。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证圣寺改名“兴教院”。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全国重要州府均建“天宁寺”。所谓“建寺”也包括将原有的寺庙更名,于是赐予此寺“天宁禅寺”之名,从此沿袭。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天宁寺,来历就在于此。明洪武年重建,正统、天顺、成化、嘉靖间屡经修葺。清代列扬州八大古刹之首,康熙帝南巡曾驻跸于此。乾隆帝二次南巡前,于寺西建行宫、御花园和御码头,御花园内建有御书楼——文汇阁。日军侵华期间沦为兵营,文革中更遭破坏。1984年重修。修复后,用作扬州博物馆新址,对外开放。
(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