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近而立,风华已过,回忆的浪潮一波波叩问着前半生的颓唐,粗粝的生活交织着对财富的渴望,没日没夜的上班下班,规律到如同学生时代的作息表。而泡面便是着枯燥生活偶尔的调味剂,,既让人惊喜,也让人后怕。重叠的生活需要这种时不时的调味,但过后,却是漫长的平静。
回家过节前的日子,所剩无几,凌乱的小屋,裹挟着大学时代的几张合影散在角落平静的躺着。于窗户旁木质的书桌依然开裂,纹理凸显,条痕清晰,时不时吱呀吱呀的响声,哭诉着同样的老之将至。桌下的书籍倒是规整,小书扣大书,英文架中文,整整齐齐,只在一角。书的旁边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四角蜡黄,用手一碰,微卷的身躯便尽数掉下。盒子不大,三四指款,十几厘米长,里面杂乱的放着几个笔记本,初中留念、高中合影、大学日记,最下端夹着一张卡片,黄色格子,紫色边角,正面映着三国人物,典韦。攻击70、防御65,综合值35,时间2003年。
虽然时间久远,可对杜彬来说确实是如此熟悉。
壹
一袋干脆面,作为学生时代的标配,自己从来没少吃,康师傅、大豫竹、白象、月亮,可谓是采尽千面,深知其味。就连如今,也时常宠幸,月月纠缠。也许这便算是本命实物了吧!
90年代。萧条的农村经济还在沉睡的大“纲”里。南方的改革大势始终被挡在秦岭以南,可是撤校并点的浪潮,却来的十分猛烈,初中并小学,高中并初中,乡镇并农村,城市吞乡镇,更加速了适龄儿童的“流失”,那一年杜彬13岁,所在的乡镇初中,在城里扎了根,对于一个从不出远门的孩子来说,进城就仿佛出国,一周20块的生活费,更像是几百万的巨款一样压在杜彬的裤兜里。
初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父亲却用一袋泡面,将杜彬“骗”了下来。终究是一个孩子,在所有的困难面前,没有什么是“美食”解决不了。一袋泡面便开始了杜彬的住校生涯。
那一晚一个寝室的小伙伴,都在拼命的挽留的自己的家人,一哭、二闹,场面着实热闹,但唯独杜彬却对着一袋泡面吃的不亦乐乎!
红黄相间的袋子,在正面印着大大的一个月亮,背面用几乎详尽的文字写着食用方式。而这些对于杜彬来说,却显得过于累赘。拉开袋子,拿出面饼,撒上调料,抓出一大把放在口里,享受面饼和牙齿的摩擦,直到最后一些碎面,停下。拉住面袋,一上一下,用力拉扯,使面渣汇集,昂起头,面袋微微倾斜,看着碎面,蹦蹦跳跳的落到口腔里,然后慢慢咀嚼,油炸的爽脆,和调料的香麻,在那一刻伴随着面部肌肉的抽动,最后都化成了脸上的一抹微笑。
将泡面放在碗底,用开水斜上45°,缓缓浇下,待水侵过泡面,用面袋盖住碗口,上面放上筷子,如果有书最好。静待三四分钟,拿开袋子,浓郁的气息,充斥着整个鼻腔,筷子一挑,一大块面条自下而上缓慢的抖动着,伴随着调料的鲜香,轻轻的吹凉,一口塞入,享受面条裹挟着料包,伴着津液,慢慢在嘴里蠕动的感觉,Q弹爽滑,确实有一种人间美味的感觉。
在学校,城镇和乡村总是有些许区别。别的不说,就拿泡面的吃法,杜彬便真的算孤陋寡闻。泡面加火腿、泡面加辣条、泡面加鸡蛋、泡面加泡菜,这其中,自是有一翻风味。但在这些讲究的吃法里,杜彬还是喜欢最初的那种,买上一包不知名的泡面,用力撕开袋子,捏碎,撒上调料,最后将调料尽数倒出,然后,抓上一把,丢入口中,听着泡面撞击牙齿的声音,在肌肉的抽动中,如此反复,只到袋中空瘪,拍拍手,抹抹嘴,顺着眼前的小路,扬长而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