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写作0031/1000
你头脑里的那些想法,到底是谁的?
【见】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人格结构理论中把人格分为:本我、超我、自我。
**本我**由各种欲望构成,象征野性,遵循享乐原则
**超我**也就是人类集体认同的规范构成(这个集体可以指家庭、社会、民族、和文化共同体的不同层面),是人格的管制者,遵循道德原则。
PS:小时候你的养育者其实就是一个大的超我。
**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到协调作用,收到现实环境影响,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因此当环境允许一个人做什么,这个人就做什么。如果环境特别强调道德,那一个人的自我,就会将呈现出来的人格面具,朝超我的方向调节一下。
【感】
小学毕业后爸妈开始不允许我跟小学生一起玩,开始也是不情愿,有时候玩的时候还能听到一些邻居的闲言碎语说都初中了还这么贪玩。在初二的某一天我突然“想通了”一样,把大部分玩具分了,不再跟小学生玩,并自我感觉长大了。
在这个本我和超我的较量中,显然是超我更适合在这个环境下生长。父母和邻居其实就是这个环境下的权威(内在大人),而当本我想跟小学生一起玩的时候,这些权威就会排斥掉我的本我(内在小孩),在这个环境下出于对自恋的需求,慢慢的我也认为初中了就不该跟小孩玩了。
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想法就是源自这个环境下的规范,而不是我自己的想法。
其他例子:曾国藩写日记时如果当天动了色念就会写到今天“看了一位女性,有了色欲,这太不道德了,该被谴责。” 这个吾日三省吾身的儒学也是一个大的超我。
【思】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他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演讲中说,“要遵从你的感觉,而不是按照教条生活,因为教条,都是别人思考过的东西。”
本我是野性,超我是德性。本我也是自我期待,超我是权威期待。
【行】
复杂的社会需要自我的平衡,同时做出选择时要问问自己,我的这个想法是从哪里来的?
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
本文的写作,我用了《写作系统训练营》里传授的方法,如果你也感兴趣,可以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了解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