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现梦想,要将拆分出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这句话你已司空见惯,可是真正实践成功的人恐怕不多,大多人都未得其要领,终让目标搁浅。
就像我,自以为理解,实践起来却大相径庭。
举个失败例子,我想要练马甲线。
不是说要拆分目标吗?
那我就拆呗,每天做20个,够具体了吧?总该完成了吧?就这样坚持下去,马甲线还不得指日可待?
然而现实呢? 虽然每次大多能完成,可是长期却不能坚持,如今肚子还是肥肉一坨。
我又联想其他设立目标的失败,一直迷惑为什么设立目标对我不管用。
直到不断受挫,反思,才发现我从未理解这句话暗藏的心理知识。
一旦我纠正对目标错误认知,就像打通任督二脉,行动力大大增强。
说到这,我不得不提到《如何想到又做到》这本关于坚持的行动指南。
其中提到设立目标时的梯形模型以及锚定效应,让我真正开始理解目标的意义,通过比照书中原理和自身,我的错误一目了然。
首先,梯形模型是什么?
设想一下,你在悬崖上爬梯子,你要是想着从山底到山顶的距离,估计还没开始爬,就双腿发抖。
所以想爬山就忘了山,别管梯子,别想到山顶,别想提前规划,全神贯注看着下一步。
当你踏上第一横档,接着手往上扶,迈出下一只脚,只要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个横档,行动的惯性就会引发你继续攀爬,每踏上一格,信心都在提升,从而有更大的动力继续爬,形成良性循环。
梯形模型,简易来说,就是步骤、目标、梦想递进的模型。
你觉得你懂了?可能并没有。
虽然理性上我们知道应该朝目标迈出一小步,但大多数人往往盯着梦想,在规划太大的步子。因为小步子难以让人兴奋起来,追求满足感的我们更喜欢盯着大梦意淫。
就比如,让你一次性掉5斤肉,想想觉得挺美的吧?那让你完成每天锻炼1小时的小步骤呢?
你可能不知道,如果你一边盯着大梦想而不是目标,一边规划实现梦想的小步骤,你就会把步子迈得过大,会降低你完成步骤的可能性。
根源在于心理运转方式——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可以理解为,你的决定一定程度上无可避免受环境影响
就比如
我让你猜一个城市的人口,用两种方式问你:
某某城市人口大于还是小于20万?
或大于还是小于500万?
你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估值往往远大于第一个。
又比如,我分你两次薯片,第一次分你200克,第二次500克,因为第二次基数更大,你第二次就忍不住吃的比第一次多 (别辩解了,说的就是你)
这个原理在目标设定里的体现就是实现目标的步骤大小会根据你的关注点而有所变化。
如果你总是关注着庞大梦想的话,不自觉步子会迈大。你自以为规划的是小步骤,实际上设计的步骤相当大。
所以为什么即使我每次都能完成,却还是无法坚持?
就在于我专注于梦想,把梦想当成目标。
此时,因为锚定效应,我无意中对自己的要求就变高,期盼也水涨船高,就想要迈远超我现有能力的大步子。
而当进步不符合你期盼时,大脑就不会分泌多巴胺,产生进步的快感,努力就不会给你带去奖赏,自然很难坚持,形成习惯。
当我拼死拼活做了10个仰卧起坐,而我对自己的期盼是马甲线,那么这10个出几滴的成果跟马甲线比起来,只会让人伤感。如果我脑袋里想着20个的目标,那么10个就是接近目标的一大步。
2.
那怎样才能从小处着手呢?
这就需要我们理解步骤、目标、梦想间的差异
理解差异,才能更好的运用,目标,步骤,梦想这一阶梯模型。

如图
设定要花一个星期完成的目标,规划出不到两天就能完成的步骤,是使用这套模型的关键。
根据我自身经验,这个步骤最好是极易完成,只有完不成都对不起自己的难度。
找到正确的第一步,所有的精力放在实现第一步上,再花时间回顾你的进展,重复这个过程。
回顾我曾经做成的事,大都从专注第一步开始。
学游泳,不会想着游个1000米,而是每天学好一个动作。
学英语,用流利说提升英语口语,不会想着要和老外自由交谈,而是想着怎样每次录音提高可怜兮兮的两分。
学跳爵士舞《worth it》,不是想着完完整整跳完,风骚不可一世,而是想着每次每个动作的幅度别扭曲。
3.
焦灼的自我免不了鼓吹理想。
做梦谁不会?不过大部分人只是在他人的理想中飘过,倒不如脚踏实地在自己的现实里挣扎。
虽然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起码你更加清醒、坚强。
如果我们羞于自己脚下每一步的笨拙,宁愿抬头追逐空泛的满足感,来安抚骄纵匮乏的自我,那最终我们只会偏离想要的现实。
未来很长,少点自我期盼,建立清醒的自我认知,"不知廉耻"的走好笨拙的每一步,你才可能比你想象的更能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