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可以不学习,不创造,人际交往却不同,即使你是宅男宅女也不得不与别人打交道。同时,人又是千变万化复杂莫测的,给人际模式提炼出模式来也是难上加难,我想也只有那些真实的经历过人生的高知者才会有这个能力吧。
站在茫茫大众中,我能看到的也只有眼前这一小片,甚至这一小片也看不清,所以就不得不借助有能力的人肩膀偶尔俯视一下自身存在的环境。所幸这些人也很愿意提供他们的肩膀,否则也不会有这一篇篇的文章和智慧输出。
看到“人际模式”想到什么,波云诡谲、八面玲珑、炮灰、笑面虎……各种担忧,也难怪自己的人际关系一团糟。
作者给出的人际模式的子模式是什么呢?文化资本模式、信息信任模式、婚恋模式、有趣模式、人情模式、人格模式,这些几乎覆盖了一个人所有的人际关系。读完本篇后,还是觉得很难理解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区分为这几个模式的,只能又去看一遍本章的开头部分。发现年轻(20多岁)时候应以文化资本模式为主,男女之分的有趣模式,中国人独有的人情模式与婚恋模式,性格内外之分的人格模式、现在到未来的信息信任模式。
中国人的人情与婚恋模式大家都太熟悉,不在这里赘述。有趣模式为什么需要从性别区分呢,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成为有趣的人,因为她们从小的教育就是“找个差不多的人嫁了”,“女孩子不用那么累”云云,正因为在某种意义上社会普遍对女性的“低要求”才更容易有空间让她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男性则不同,他们更容易被要求有责任心,承担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压力等等。
人格模式作者用“理解内向者”作为标题,我想是和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内向者存在一些贬低有关。大家都想做一个外向型的人,我也不例外,以前一直都觉得或者假装觉得自己是外向的人,这样大家都会喜欢我,喜欢和我交流。觉察自己是内向性格也是近几年的事情,一度没办法接受,它不符合大家普遍的认知。时间是个好东西,越来越觉着内向也是很有趣的。不管是外向还是内向的人,如果个性(内、外向)与内心的需求(动机)一致的话不会产生心理冲突,这样自己过的舒坦,管他什么内、外向。比如之前明明自己是个内向的人,总希望自己是个外向的,勉强表现,得有多痛苦和别扭。当然跨性格的能力都可以通过慢慢学习习得部分。
从小父母就在耳边唠叨,你学到的本事是你自己的,别人谁也拿不走,这就是文化资本,读书,受教育,学习新知识等等都是。和文化资本不同的是社会资本——人际网络,大家都知道且认同社交网络的重要性,也一致努力于认识某个大佬人生能翻一番的操作。
但是通过作者的分析,人们忽略了文化资本的重要性,越年轻越重要。相比较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更重要,它没有地域限制、稳健、没有天花板。文化资本不会因为今天有的认知明天就突然没了,也不会因为你去上海孔子就不是孔子,也不像社会资本会因为人类生理受限制(只能管理150人或者更多一些),只要你愿意可以学到老活到老。
现在已经处于大数据时代,数据即信息,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会一直在。随着信息指数级的增长,彼此的信任也是受到考验的。你每天处理的事情需要与多少人产生连接,如果没有基本的信任这些事情还能继续吗。不能,大家都说信息大爆发,那信任爆发了吗,人类本身就是缺乏安全感的动物,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人,在不同的环境和关系中采取的信任程度也是不同的。
线上的学习社群是怎样的呢,从开始的不信任慢慢熟络到比较高的信任,也有一开始就是高度信任的组织——亲情。大(高)信息是怎样的呢,我们常听说的黑客组织,巨头互联网公司就是这类的,与之相反的是信息比较低的组织。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类天性希望变得更好,当代信息获取便捷,如果要达到“生态位”的跃迁,“除了信息密度的提升还有信任浓度的提升。人类的认知能力不断跃迁,带来的是彼此之间更容易处理高密度信息以及建构浓度更高的信任。”如何做到这些,你要“成为智力侵略者”——既有处理高信息的能力也要有高信任度的链接。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