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善行-灵魂的救赎

作者: 叁菇凉 | 来源:发表于2017-08-13 10:40 被阅读25次

    【小说简介】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阿米尔因为软弱,眼睁睁看着哈桑为了保护风筝而遭遇不堪之事。这件事令阿米尔愧疚、自责和痛苦。年轻的孩子认为,只有分开才能使他摆脱痛苦,所以他逼走了哈桑。而不久,战争的爆发,他和父亲也逃到了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仍然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踏上了回阿富汗的路,希望能够遇上少年时的老朋友,弥补过去的罪行,也让自己获得救赎。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书给读者不仅是震撼,亦如对心灵的一次梳洗。以阿米尔和哈桑的日常故事为线,串出一条关于救赎的信条。

    小时候心里应该都住着一个“小我”吧。至少孩时的我心里的那个“小我”自私叛逆傲慢还没良心。父母夸奖别的小朋友就会嫉妒,并且觉得不服气。会因为父母一句无心的话委屈好久。会因为和爸爸下军棋输了不开心.....太多了,大的小的,实行了的或者只是有念头的。如果把孩提时的罪行记录下来,我的《忏悔录》应该得比卢梭的厚多了。如果为自己辩解,拿出些科学的依据,证明“孩子从娘胎里出来不久,慢慢在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所以,视野和思想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故而会产生一系列自私的行为。”之类的论证姑且也不是难事。然而,尽管是孩提时期,罪行终归是罪行,还是承认的好。如弟子规里说的“过能改,归为无,倘掩饰,增一辜”。

    孩子自私也善良。做了错事的时候,当下特别怕告诉家长,家长问起来,可能还会吱吱呜呜扯个谎。不过说谎可不好受,不敢看父母的眼睛,睡觉还不安稳。干什么都觉得被那个慌拉扯着,伸展不开。憋不了几天,自己就跑去和父母坦白了。就如阿米尔一样,虽然他孩提时没有承认错误,但是那种自责一直折磨了他几十年。那是一个梦魇,不受控制附身于每一个梦境。那是因为他善良才会有自责。“坏人做坏事是不会有感觉的。”只有心善之人做了错事才会自责不已。只是他一直没有勇气跨出赎罪的第一步。要赶走这梦魇,行善是最好的方式。

    对于“因果”的神奇和敬畏,是开始接触国学才有的。国学和佛教思想是分不开的吧。古人处处都在讲因果,说行善,说孝。(中国的文学太博大精深的,极其深奥,现在我还只是浮在表面的表面。在这里我就不说太多了,我说就太有班门弄斧之嫌了)。

    你的幸福是因为你此生积德甚至你前世的善事,更有甚者是因为你祖宗的善行在你这代人身上灵验了,便算是“因果”了。可能,你会觉得,这灵验岂不太漫长?后来我琢磨着,行善对于自我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获得一种心安。有时候,心安便是幸福。佛说,“知足常乐”。“知足”即使心安的一种吧。不知足,便欲有所求,内心在骚动,心又如何安呢?

    一不小心又扯远了。按照木心先生的说法,我写的不能称之为文章,只能说是日记。东一下西一下,想到哪里扯到哪里。等回头,已经够不着开头的边了。有时候我就自嘲的想,大不了我厚颜地把这些冠名为“散文”。当然,我的“散文”就真的没什么骨架,就是一盘沙。不管怎样,这篇文章还是要扯完的。真对不住了,各位读者们,让我们硬生生的扯回行善这件事吧。

    有位国学老师说,“命是天定的,你改不了,运是后天的,可以通过你的努力稍作改变。不过,唯有一种方法可以改命。那就是行大善。何为行大善?涉及到了大死大生的事情。”老师那时说了一个例子,我印象非常深刻。最后我把这个故事送给大家:

    从前,在离一个城市不远的森林里,有一位师父证得了六神通,他的弟子是一个八岁的小沙弥。那老师父因为有宿命通,知道小沙弥的寿命只剩七天了。就想让小沙弥最后几天陪陪父母。

    因此,昆师父就告诉小沙弥:“你的父母很想念你了,你可以回去探望你的父母,你过了八天以后再回来。”小沙弥很高兴地辞别了老师父。

    小沙弥走到半路,天就开始下大雨。他看到雨水快要流进一个蚂蚁窝了,就急忙用土把雨水挡住,使雨水没有淹到蚂蚁窝里去。

    小沙弥回家后,家里一切都很好,没有发生任何事。到了第八天,他又回到师父那里。老师父看到小沙弥平安回来,心里感到很奇怪。他就入定观察,才知道小沙弥因为救了蚂蚁而延长了寿命。老师父说:“你做了大功德,你自己不知道吗?”小沙弥说:“我七天都在家里,哪里做了什么功德?”

    老师父又说:“你的寿命本来只能活到昨天,因为你救了那么多蚂蚁,改变了一场大的生死,所以寿命可以延长到八十多岁。”

    行善,为了那份心安,为了心灵能够得到救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风筝的人》:善行-灵魂的救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xws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