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在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最小阻力之路。
如果你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痛苦,且痛苦挥之不去,那可能就是方式不适用你自身,那个方法和成功是别人的,跟你无关。
就像背书这件事儿,有些人就是即时记忆很强,但有些你就是得不断的循序渐进,一点一点的重复的去啃。
但是大脑神经科学家讲过"一个人的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1万个藏书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只是大脑会选择性的做筛选过滤,在一些场景下和时间点中重新提炼出有用的信息。
我就是个让我当下背一篇文章真的要我命一样的人。
至于说看书,也确实是因为这几年书本身带给了我甜头,也包括受身边伙伴的影响(70有余仍保持百本的阅读量和出书……)
我就喜欢有看没看有些文学小说很厚,那慢慢看呗。看过了,隔几年再看一遍。唉,发现不断经历中再去重读时候的理解和感受好像跟以往又不太一样。
而心理学,哲学和身体科学是为了留出独处的时间给自己交谈,晦涩难懂,但没关系啊。
读到实在读不下去就搁置在旁边,换一本看,绝不是为了看而看,也不强求自己硬要看完。
同时会看一些商业性书籍,基本是就一下午一本。
因为我很清楚的知道每一家公司大也好小也罢,各个产业,就和我们人的成长发育是一样的,不同的阶段的经历各不相同,才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企业。
但对于发展历史中的每一处真实发生的,好与坏的节点,并没有全然的公示出来,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某一些方法论并没有直接性的可参考价值。
但我们可以去捕捉的是它的应用场景,它的不同阶段,它的底层逻辑,以及实施可能存在的风险,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借由效仿试图达到提速的目的。
生活中的场景又何尝不是如此,9:00才起的作息规律,硬要逼自己学别人自律早晨5点起床,结果整个人一天都是浑浑噩噩,毫无效率可言,何必呢?
每个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工作/生活模式,而这背后更多的是自己所赋予的意义,不管是真的也好,受外界渲染的也罢。
生活和工作中绝多数时间没有一步到位的解决方案,但最终你所遇到的问题和长期目标都会在基于自己的不断改良中最终适用于自身。
不要要求成为那个理想化的自我,而是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完整人格并喜欢上自己,剩下的顺其自然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