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人让美国人恨到入骨。一个人是本·拉登,策划了911事件。另一人是扎卡维,ISIS的奠基人,制造过多起视频杀害人质事件。
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扎卡维。这个被西方国家痛恨,最高悬赏2500万美元捉拿,同时也被极端宗教分子疯狂追随的人物。
《黑旗:ISIS的崛起》这本书介绍了扎卡维的发迹史,这位约旦人一直梦想着建立一支“圣战”武装,在中东地区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

《黑旗:ISIS的崛起》的作者是乔比·沃里克。他是《华盛顿邮报》的采访记者。从2011年开始沃里克一直在报道中东地区爆发的一系列事件,对ISIS的背景非常了解。2016年4月,《黑旗:ISIS的崛起》荣获第100届普利策奖非虚构类作品奖。普利策奖是“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通过书中的故事,你能了解到扎卡维是如何凭借他的战略天赋组建起比“基地”组织更庞大的组织,看到美国人占领伊拉克后是怎样影响极端宗教份子的壮大,还能感受到中东地缘政治的复杂。
用眼神掌控一切的男人
约旦贾法尔监狱是最臭名昭著的一个。10多年来,这里囚禁过不少宗教极端分子,扎卡维就是其中之一。扎卡维右臂上的刀疤让人一眼就认得出来。他原名艾哈迈德·法迪勒·哈莱伊拉,因他出生在扎卡,所以又称扎卡维,意为“来自扎卡的人”。监狱里所有人都听扎卡维的号令,而扎卡维服从宗教学者麦格迪西。麦格迪西在90年代以笔为剑对抗阿拉伯世界的掌权者,名躁一时。他是个温和的人,与扎卡维的冷酷形成鲜明地对比。扎卡维虽然是二号人物,但他是实权老大,麦格迪西只是精神导师。扎卡维对宗教的虔诚全来自于麦格迪西的教导。

扎卡维来自扎卡小镇贫穷地区,早早就放弃了学业,经常打架斗殴。他曾去过阿富汗,对抗苏联的入侵。在那里,扎卡维作战异常英勇,几乎到了癫狂的程度。嗜好暴力习惯一直伴随着他,直到他入狱后在麦格迪西的教导下才有所收敛,他的戾气,由此找到了新焦点——“安拉的敌人”。扎卡维觉得约旦政府与以色列沆瀣一气,国王侯赛因、政府的官员、军队的士兵都是安拉的敌人。
约旦大赦,扎卡维有幸出狱
1999年,阿卜杜拉二世继位约旦国王,按例要大赦天下。根据新定法律,恐怖分子和暴力嫌犯不在特赦之列,但有些官员认为他们作案目标无一不是指向以色列。还有议员呼吁赦免一批参加过“抗苏圣战”的老兵。经过商讨之后,原来500人的特赦名单一下增加到25000人,扎卡维就是其中之一。
一出狱,扎卡维马不停蹄地赶回扎卡小镇,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母亲。与母亲团聚几个小时后,便连夜驾车离开。第二天清晨一大早就出现在贾法尔监狱外,像一位战地司令一样检阅着囚禁在狱中的手下。那一刻,扎卡维是个真正的领袖。
转眼间,扎卡维出狱已经有6个月。他准备出国避避风头。他把自己打扮成卖蜂蜜的商人,拿到了巴基斯坦的签证。正当他带着母亲准备出国时,约旦情报局却在机场把扎卡维拦下。他们担心扎卡维要脱离情报局的监控,可能要秘密策划恐怖袭击。审讯扎卡维的是哈伊萨姆,哈伊萨姆有15年情报工作经验,只要对方一张嘴,他就能猜到他接下来要说什么。但是情报局用尽手段,也没有抓住扎卡维的把柄。第二天,扎卡维带着母亲飞向了巴基斯坦。
两个月后,约旦情报部门破获一起宗教极端分子策划袭击的阴谋。有关部门掌握了一份名单,在那上面,有名嫌犯原籍约旦,来自扎卡,叫艾哈迈德·法迪勒·哈莱伊拉。扎卡维又回到人们的视线。资料显示,扎卡维只是一名低端顾问,但证据足以表明他又新增一项罪名。
很快,扎卡维在巴基斯坦待上了6个月。签证到期,他不得不重新做选择,回约旦,或者进入阿富汗。扎卡维选择了翻山越岭进入阿富汗。在那里,他见到了另一位同样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基地”组织最高领导本·拉登。
扎卡维原本以为自己会得到这位“圣战”同行的热烈欢迎,结果他们连本·拉登的面都没有见到。主要因为“基地”组织对他并不放心。“基地”组织派出本·拉登的副手来接待扎卡维,他们了解过他的背景后,看中扎卡维了解约旦,与巴勒斯坦那边的宗教极端分子也有联系。这将是“基地”组织插足约旦、进军巴勒斯坦的好机会,于是决定与扎卡维合作。
但扎卡维是否可靠还有待考证,“基地”组织给扎卡维一项任务——操练武装分子训练营,算是对他的考验。
训练营设在离“基地”组织大本营600公里远的地方,扎卡维也成“基地”组织的分支,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训练营起初只有18人,其中还有妇女和儿童。但几个月后,营地人数发展到42人。其中一些成员还是从遥远的欧洲过来的,可见扎卡维的人格魅力。在训练营里,扎卡维读了许多书,还学习了电脑技术。甚至还抓紧时间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和文化水准。对于训练下属,他最热心。无论是武器培训,还是伊斯兰历史,他都会亲自参与训话。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军队迅速袭击塔利班治理下的重镇坎大哈。扎卡维决定去坎大哈参加“保卫战”。但不幸的是,美军战机突然轰炸,扎卡维身受重伤。在疗伤期间,本·拉登抛下自己的战友独自逃跑。扎卡维带着几个人,去往伊朗交界处藏了起来。在那里,扎卡维投奔了一支名叫“伊斯兰护卫军”的武装分子,开始重整实力。
二次创业的扎卡维,已经没有了任何束缚。本·拉登缩在3200公里之外的地方,“基地“组织再也无法管束他。在这期间,扎卡对”圣战“有了新的思考,眼界也随之变宽。2001年前的扎卡维有两个目标: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约旦政府。而如今,他打算向美国复仇,报复美国军队对他造成的重伤。
2002年10月27日清晨,刚接受完表彰的美国驻约旦大使馆的一位中层官员弗莱在车库里被枪杀。弗莱的面庞、脖颈、肩头、胸口各中一枪,凶手像是对他充满了仇恨。一个小时后,美国监听人员听到枪手给伊拉克北部某地打了一通电话,表示”任务完成“。幕后的主使指向了扎卡维。也有情报人员提出质疑。后来,约旦情报部查出凶手是一名叫苏维德的叙利亚人,经过调查发现他是受命于扎卡维。不过扎卡维本人却从未认领过这起凶杀案。
不过美国政府并没有对扎卡维采取行动。扎卡维躲在边境小镇,借助”伊斯兰护卫军“的营地训练手下,又派人潜往中东和欧洲各地,搜罗钱财,招兵买马,联络盟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扎卡维逐渐发展壮大,人脉遍及30多个国家。
2003年2月3日,国务卿鲍威尔出席联合国安理会的演讲,他的这次演讲是要阐释美国出兵伊拉克的合理性。在演讲中,鲍威尔讲到了扎卡维。
“伊拉克政府给一群恐怖分子提供了保护伞。这些人高度危险,他们的头目叫作阿布·穆萨卜·扎卡维。此人是本·拉登的副手,也是‘基地’组织的另一个‘合伙人’。”
此言一出,全世界都知道了扎卡维其人。许多宗教极端分子将更踊跃参加“基地”组织,只为追随扎卡维的名号。美国的无心插柳,造就了21世纪最为凶悍的一名宗教极端分子。
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发动进攻。美军很快便占领首都巴格达,并迅速解散萨达姆政权的武装力量。然而占领军未能维持巴格达的治安,当地大规模的抢掠频现。几周后,城市陷入一片混乱。当地人对美国人一片笑脸相迎逐渐变得冷漠。美国士兵也多次遭到自杀式“人弹”袭击。
不少萨达姆政权的官员和军警丢掉工作后,对美国人怀恨在心。扎卡维借此机会招募了大量的人员,曾经在萨达姆军队中服役的上校甚至都成了扎卡维的部下。很多人也开始帮助扎卡维打击美国人,有的提供情报,有的提供武器。
美军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对疑似携带武器的人进行攻击。有一次,美国士兵圈禁了一所学校作为营地。200多名示威者聚集在学校外,向美国人大喊大叫。后来,美军称人群中有人携带武器,并且还率先开枪挑衅,美军因此还击。结果造成17人死亡,70多人受伤。后来经过调查,学校大楼外并无子弹痕迹,外面的人没有开过枪。当地人很快民怨沸腾。这次事件无疑加大了当地部落对美国人的仇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扎卡维。
伊拉克成了扎卡维的“沃土”,从此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短短几个月,扎卡维团伙就发动了25起袭击。除了美军外,扎卡维的袭击对象还指向什叶派民众。
在2004年阿舒拉节,巴格达和卡尔巴拉的街上聚满了人群。据称,当天来参加纪念仪式的有100万人。突然,人群中发生几声巨响,弹片和人体残肢四处飞溅。袭击开始,随后几枚迫击炮弹又飞进人群,不少生命被夺去。这次袭击死亡人数达到180人。美国人很快确认这是扎卡维所为。
伊拉克的袭击取得一定效果,不过扎卡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约旦。
2004年,扎卡维指派手下“爆炸专家”贾尤西去约旦发动恐怖袭击。贾尤西带着12名助手潜入约旦。通过多次小批量购买,这一伙人囤积了20吨化学制剂。这场爆炸实施,约旦将遭受空前的袭击。官方估计,可能会导致安曼市中心8000多人死于非命。但在计划执行的两周前,贾尤西被情报部门盯上,很快便破获了这起阴谋。
扎卡维抓住一名美国人 ——成为屠宰场主人
2004年4月,一位名叫伯格的美国人在伊拉克失踪。当美军再次找到他时,他已经身首异处。身体吊在高速路天桥下,头颅放在身体下方地面的毛毯上。
两天后,网络上疯传一则视频。视频中身穿橘红色衣服的伯格被五花大绑,他的身后站着5名蒙面男子,其中一个就是扎卡维。扎卡维花了几分钟讲完自己的“宣言”,从剑鞘中抽出一把匕首,割向伯格的喉部。伯格发出一声嘶喊,但很快就没声了。
血腥的画面传遍全世界,震慑了人心,同时为扎卡维赢得更多信徒的拥护,他们还给扎卡维一个全新的“威名”——“屠场主人”。
如果说本·拉登屠杀的美国人都是出于报复他们窥探“基地”组织的情报,那么扎卡维就更丧心病狂,他对与他毫无关联的无辜平民下手。
体验到视频传播给自己带来的“荣誉感”后,扎卡维更加频繁地制造血腥的斩杀人质视频。陆陆续续已经有十几人遇难,他们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奥地利等多个国家。几名黎巴嫩人质交完赎金后侥幸逃生。他们讲述扎卡维一伙犯下的暴行,他们用电钻将人质折磨致死,还将人质吊起来,然后剪掉他们的舌头。
5月份,宗教极端分子又在“伊斯兰极端分子网”中公布新组织——团结与圣战协会。新“协会”标志着以往一些小的宗教极端分子联合了起来。扎卡维是领导人。而后,新组织发布声明称“这一刻是历史转折点”。
扎卡维有了新的手段来招募人员,他通通过视频向全世界的人号召,“圣战的烈焰将会熊熊燃烧,直到十字完全化作灰烬”。不少人响应扎卡维,去投奔他。但往往被当成执行自杀式攻击的炮灰。这一行为已经违背了伊斯兰教的教义,《古兰经》教导教众不要轻生。为此,扎卡维将自杀式行为吹嘘成死后可以上天国。残暴的行径和疯狂的宣言遭到不少宗教领袖和学者的强烈反驳,其中就包括他曾经的导师麦格迪西。
看着扎卡维的壮大,本·拉登也不在小瞧这位“约旦人”。他主动公开示好,表示“基地”组织又添新分部——两河流域分支,分部首领就是扎卡维。扎卡维也立马公开声明效忠本·拉登,同时还不忘公关一把,表示“圣战”进入新时期。
此时的扎卡维已经不受“基地”组织控制,事实上“基地”组织也对扎卡维有些不满。中情局截获的一封邮件表明,“基地”组织认为扎卡维策划的汽车爆炸、斩首视频等对他们的事业毫无帮助,反而觉得令人恶心。
2005年美国人开始行动,这让扎卡维的日子过得很狼狈。
2月20日,扎卡维一行人驱车去参加会议。不料美国人早已得到情报,在途中布下埋伏。无人机已经锁定扎卡维的车辆,眼看“约旦人”的职业生涯就要结束。结果此时无人机出现了故障,扎卡维得以逃过一劫。
不久后,美国成立专项行动组,开始对扎卡维组织的进行打击。很快,扎卡维团伙的领导成员就有200多人遭逮捕或击毙。扎卡维元气大伤。
2005年秋天,里莎维为了为兄弟报仇,决定成为“人弹”。她是巴格达出现的第一位女性“人弹”。通常情况下,妇女更容易不被搜查,她们身上宽大的罩袍更容易藏炸弹。
里莎维和一位名叫阿里的男子假扮成夫妻,一同执行任务。他们以为是去约旦杀死几名美国特务与以色列的情报人员。结果等他们到达酒店现场时,却发现是一场正儿八经的婚礼。里莎维看到眼前的场景后,完全呆住了。当她把手伸进外套拨动炸药开关时,却发现炸药哑了火。可能太过紧张,然后她打算逃走。没走出几步,阿里就引爆了身体上的炸药,爆炸声响彻整个大厅。里莎维在逃跑的时候被抓住,使得整个案件的背后浮出水面。
酒店爆炸案让扎卡维的形象发生了改变。原本他在一部分人心中是民族英雄,但爆炸案那天之后,成千上万的人开始谴责扎卡维。约旦国王阿卡杜拉上电视公开演讲,表示“我们要马上展开报复”。“基地”组织也看不懂这一行为,要求扎卡维立刻停止对组织抹黑的行为。
扎卡维显然也意识到这次事件对自己的影响有多大,他在网上录制了一段声音,为自己开脱。他说自己原本瞄准的是酒店的几名外国情报人员,没想到临时出错,才害死婚礼中那么多人。2个月后,扎卡维表示自己会退居“二线”,“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领导权交给当地人。
2006年2月22日,5名武装分子冲进萨迈拉的阿斯卡里清真寺,此处是什叶派的最为著名的宗教场所,他们用炸弹将这里变成一片废墟。
随后什叶派和逊尼派双方仇杀逐渐升级。仅仅几天后,萨迈拉市就有1万多人因此丧生。宗教冲突已经达到顶点。此时,扎卡维利用网络传播视频,把自己包装成”圣战英雄“。视频中扎卡维或参加军事会议,或阅读地图,或与手下在沙漠中漫步。显然扎卡维已经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然而,这也是扎卡维最后一次辉煌。
扎卡维有一位精神导师名叫拉赫曼,他和家长住在巴格达。每隔一周到10天,扎卡维就会和扎卡维在巴格达东北部巴古拜的一个小村庄碰面。这一消息被美国人掌握。2006年6月7日,一架美国F-16战斗机在扎卡维会面的地方投下一枚炸弹,小楼房顿时变成废墟,扎卡维在袭击中身亡。
扎卡维遇袭后,穆哈吉尔接位成为最高领导人,他在2010年时被美伊联军在提克里特附近击毙。之后掌管“伊斯兰国”的是学者巴格达迪。
巴格达迪与前两任更有管理能力。在他的带领下,“伊斯兰国”建立起国家体系,有政府部门,有法律,有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更加强大。巴格达迪趁叙利亚国内的冲突,占领了大片土地,包括石油重镇。另一方面,叙利亚的动乱让中东一些财阀开始支持”伊斯兰国“。这使得“伊斯兰国”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得以维系组织的开支,持续征战。在最鼎盛时期,“伊斯兰国”占领XX。还曾一度进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不过并未攻下。
2017年,伊拉克、伊朗、叙利亚先后宣布收复失地,“伊斯兰国”被消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