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熊自留地
王德峰中西思想必修课(二)

王德峰中西思想必修课(二)

作者: 青衣青衫 | 来源:发表于2024-04-05 20:52 被阅读0次

    20世纪国际关系的格局是两大阵营的对抗,随着上世纪未苏联解体,两大阵营的对抗终结了。21世纪国际关系主题是什么呢?亨廷顿认为,我们要重画国际政治的地图,这个地图怎么画?他说,有一条文化等高线,每一个国家将重新认识自己属于哪一种文明,所以他这本书的书名就是《文明的冲突》。如果说 20 世纪国际关系的主题是我们站在哪一边?是站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一边,还是站在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一边,那么21世纪主题改变了,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在问我们作为这样一个民族,我们是谁?

    从我们站在哪一边转为我们是谁。 21 世纪的开局很不妙,如果以 2001 年作为20世纪的第一年的话,这一年发生了911 恐怖主义袭击。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的发生,似乎就证明了亨利顿在上世纪90年代所做的预言,文明的冲突全面展开。文明冲突的根源是什么呢?

    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差异,文化的差异一定会带来冲突。我不这样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的差异并不直接带来冲突,不同的文化还可以彼此欣赏,彼此交流。

    冲突的根源是资本的全球化。资本和科技诞生于欧洲,它本属于欧洲民族的天命,但资本主义这种生产关系一旦诞生,其本性一定会带来四件事,为什么?资本就是不断增值的货币,资本一旦停止升值就死了。资本的生存就是不断增值,这是它的内在逻辑。由于这个逻辑,资本一定要突破它诞生于其中的欧洲疆界。把全世界人的消费需要看成是它的市场,把整个地球的自然资源看成是它增值的材料。于是它一定要征服世界。

    资本带来了世界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诞生于欧洲之前,并没有世界史,只有各个民族孤立发展的历史。资本的诞生结束了各个民族孤立发展的历史,把世界上各个民族都卷入资本的运动,同时每一个民族又有他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他曾经的精神家园,这样就一定会带来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在同一个区域中的冲撞。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近代史就是不断的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挑战的历史。西方文化携带资本和科技,撬开古老中华帝国的大门,我们无以招架,一败再败。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西文化对话、交流和冲撞的历史。或者我们更简明的说,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史。

    中国在自己的历史上第一次遇到了一个强势的异族文化。在此之前,我们的民族每一次与异族文化相遇,一定会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文化远远高于异族文化,我们可能被异族征服,但是我们的文化却一定要同化征服者。中国历史上亡国至少亡过两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

    我们的国家是亡过,但我们的文化没有亡,所以清朝满族入主中原之后,明未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顾炎武就修改了原来的那句话。原来那句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国家亡了,他把这句话改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是文化的概念,我们中国文化亡不了。但是终于在近代史开端,我们遇到了来自西方的强势文化,这样就开启了一个中国人向西方文化学习的过程。

    首先学习的不是文化,而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术,那叫洋务运动。李鸿章亲手创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但是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

    于是第二个阶段就来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首先要学的是君主立宪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但是非常短命,才100 天就失败了,叫百日维新。中国知识分子继续探索,后来答案找到了,原来我们学的君主立宪制还不够先进,在西方还有更先进的民主共和制度,于是革命派起来认为中国的出路就是彻底的推翻帝制,赶走皇帝,建立共和政体。这个运动的精神领袖是章太炎,正式实践家孙中山。经过多少次的失败之后,1911 年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1912年,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诞生中华民国。

    后来中国知识分子又认识到,光是制度的引进不能在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再好的制度也要看执行制度的人是怎样的,旧人执行新制度,效果还是旧的。于是提出国民改造,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才是根本。于是向西方学习的第三个阶段就来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一个标志性运动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要拿西方的哲学、西方的思想来教导中国人。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题。启蒙不是指启不懂科学之蒙昧,启蒙是指树立独立的人格。

    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两位主将,一位是胡适一位是鲁迅。鲁迅先生说,什么叫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就是奴才组织的文化,中国只有彻底的打破主奴关系,中国才有希望。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实现了它的目标没有?我们真能做到拿西方的思想来改造中国的国民吗?我们向西方学,直到今天,100多年了,我们在许多方面看上去是充分的细化了,别的不讲,就讲中国的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乃至大学的基本的课程体系是西学,只有少数的科目有一点中国文化,比方说语文课总得讲一点中国的古典诗词,有一点中国文化了。历史课总得讲一点中国的史学,也有一点中国文化,除此之外是一律的西学。

    那么我们要问,经过100多年来,我们虚怀若谷,认真地向西方学习,我们成了西方人没有?我们还是中国人。我们今天还在这样一个中西文化对话和冲突之中,这种冲突进入了我们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我们今天如何做父母?我们如何跟孩子打交道?我们古诗里有儒家的精神,我们希望把我们的价值观让我们的下一代来接受,但下一代在互联网上不断的接受许多的西方价值观念,于是就难免在家庭内部发生中西文化的冲突。

    我们的孩子,比方说80后,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一度以为自己是世界公民,随时准备出国留学,他们会以为中国人只是一个人种学概念。后来一部分80后确实留学去了,他们到了西方生活,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就充分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这叫遇到了文化震荡,所谓 cultural shock。

    现在在海外的80后、90后的留学生恐怕比中国大陆的学生更爱国。所以中国人不是一个人种学概念,而是一种文化属性。我们是如何获得中国的文化属性的?在汉语中,只要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对世界基本理解的框架就是汉语给予我们的,汉语也给了我们中国人最基本的生命情感和人生态度。

    好,我们这门课程的缘起和它的基本情况,我想各位都已经清楚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德峰中西思想必修课(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ao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