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欣赏这么一句话:“做好你能做好的,学习你不能做好的,改变你能改变的,适应你不能改变的。”洛克菲勒也说:“我鄙视那些善找借口的人,因为找借口是懦弱者的行为。我也同情那些善找借口的人,因为借口是失败的根源。”很多人在遭遇尴尬、困难、人生低谷时,往往会选择逃避,何以至此?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里面涉及一个很重要的归因问题。归因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的,在他看来,行为的原因或在于环境,或在于个人。
2020年初,一张拍摄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的照片走红,是一个小伙子躺在病床上专心看书,网友亲切称之为“清流哥”。他捧着一本书,认真地看着,仿佛与周遭的嘈杂、忙碌不沾边,完全是一股清流,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对一些人来说,危机来了,他们只看到了“危”,于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对一另一些人来说,微机是“机”,完全可以随机应变、绝境逢生。真正厉害的人,会迅速转变自己在危机之下的角色,反客为主,掌握主动权。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艰难困苦固然会带给我们麻烦、挑战,但与此同时,也让我们得以磨炼心智,迎来机遇。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在逆境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力争上游,收获满满的正能量。
1.积蓄能量
胡适先生曾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我深以为然。在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我们要做的便是静下心来看书学习,努力思考,积蓄能量,蓄势待发。
2.转变思路
《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想要真正地突破自我,打破固有的惯性思维尤为重要,不破不立!唯有主动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才能看到全新的世界,获得新生。
3.危机意识
即使山高水长,只要你不拦着自己,就没人能够阻挡你前往远方的脚步。“危”和“机”如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就看我们如何看待、把握它们。机会敲门时,戒骄戒躁,不得意忘形,及时把握;危机降临时,不徐不疾,不怨天尤人,大胆耕耘。如此,我们才会荒年不慌,丰年更旺。
万事开头难,我们不妨尽力抓住可以抓住的,顺应不能控制的,让结局尽量圆满。
(摘自《做人与处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