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拖延是一种常见的事态。烦心事层出不穷,要做的事一件接一件。该做却没有做的事堆积如山。生活随时都要坍塌。为了应付这个情况,我们可能会选择拒绝接受新任务,直到把手头的事情忙完了再说。但这样真的能做到吗?这种听起来有道理的建议真的有用吗?
明明收入不低,但月末总是很拮据。每次拿到工资都有好几份账单要还,过分乐观的估计账户余额,经常忘记分期付款需要付出的紧缺额度,可能出门打车直到下车的时候才发现零钱包里没有足够的余额付车费了。为了改变财务情况,他们决定不再分期和借贷消费了。能省就省。先还清债务。这样听起来很很有道理,但逝世起来真的这么容易吗?这样真的有用吗?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在用逃避的方式解决问题。看起来有效,但是却对个人执行力有很高的要求——一旦有任何一点松懈,生日,女儿出生,升职加薪、过年、和恋人分手……都可能会导致自控失效。
此外,这两种情况里,主人公都有一种心态:稀缺的心态。
稀缺的心态是觉得某个东西自己拥有的少,但内心需要的量很大,导致一种缺口。这种缺口带来的感受。
找出稀缺的内在逻辑有很大的意义。
因为稀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时间稀缺、工作岗位稀缺、金钱稀缺、社交稀缺……
社会失业、集体贫困、减肥……都和稀缺这个命题有关系。
2】
半个多世纪前有过一个研究饥饿的实验,这个实验的本质其实就是研究稀缺。
研究发现,饥饿不仅仅会导致身体虚弱(抬起手也会觉得累),也会导致一些感受到不安全的时候才会采取的防御行为:等待食物过程中会不耐烦,吃饭的时候会双手环住餐盘保护食物,专心致志且绝不挑剔。甚至还会产生精神上的一些改变:迷恋菜谱,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就用来看各个超市报价的水果蔬菜,希望从事农业领域相关的事情或者开餐厅。在看电影的时候只有出现食物的画面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饥饿导致注意力被全部集中于食物上,而这种过度专注又放大了饥饿带来的不良感受。如此恶性循环——找食物成为唯一要做的事,这种对事物的专注又加剧了饥饿带来的痛苦。人们毫无招架之力又别无选择。因为稀缺对大脑的影响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
除了饥饿,研究员们还研究过口渴相关的表现。结论一致。
此外,还有研究过其他和生理需求不那么相关的特性,以了解稀缺是如何俘获我们支配我们的。
结果证明:稀缺对注意力的俘获不仅影响我们的所见、所见的速度,还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3】
同样的稀缺,对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影响的。
同样是19度的天气,哪怕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不同新陈代谢能力的人就是会觉得温度不同。稀缺也是这样的。同样的稀缺环境,不同的人因为手握资源和利用方式的不同及个人体验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效果。
无论是哪种学科,一旦稀缺发生,显而易见的答案就是,人们会觉得不那么开心。
稀缺不仅仅只是一种正在经历的境况,也包括一种稀缺心态。这种心态下,会让我们被动的进入高效专注时间。但这种无法主动选择注意力的过程也会为我们带来负担。
我们的思想总围着稀缺的东西打转,导致那些尚且还不稀缺但却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事情就无法唤起我们的注意力。
4】
稀缺心态会降低我们以下三种能力(这些能力已经可以用确定的方式测量,得到确切数据)
心智带宽:心智的容量
流体智力:影响我们处理信息、做出决策
执行控制力:影响我们行为冲动与否
例如,一个贫穷的人会比一个不穷但通宵不睡觉的人,在认知能力上有更大的负面影响。原因不是穷困,而是稀缺的心态本身。这个心态所导致的降低带宽现象,降低了所有维度的认知,才导致了这个结果。
我们常见的”难以按计划行事,无法抗拒新xx的诱惑,无法拒绝新xx的吸引,忘性大,脑子不好使,乐观估计账户余额,发错了文件等,都是以为你带宽变窄发生的。
稀缺会带来一点点好处,就是在迫切需求的应付上我们做的更好。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稀缺带来的损失远比那一点点好处大的多。我们会忽视其他需要我们关注的事情,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反应不好或者表现不佳。
稀缺正在形成一门科学。
本书尝试以一个全新视角去审视一个古老的问题——它值得我们用严肃态度去细细品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