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曾文正公的一生
关于中国历史,包括中国晚近历史,李劼老师把老庄-<<红楼梦>>-王国维看作内心,将孔子-曾国藩看成头脑,秦始皇-毛泽东当作中国身体。这种说法不作评议,只是由此观之曾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勘定太平天国,创办洋务,平定天津教案,在这三件大事上,我们可以了解曾国藩是如何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也可读出中国晚近历史是怎样开端的,如此便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立志涤旧而生新的中堂,有起鱼虾为蛟龙的知人之明,也有不惧清议的谋国之忠,更有慎独勤俭的理学德修,无论是在乱世还是和平之时,都是一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物。

唐浩明的《曾国藩》,以极具文采的写作,给读者展现了曾文正公“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人生轨迹,其六十年的人生岁月,三十年的宦海生涯,二十年的惊涛骇浪,因为个人的优秀品质,譬如自律,稳重,又或是俭朴,变得更加与众不同。
二、说说《曾国藩》的写作
团子最近看了梁启超的《李鸿章全传》的翻译,很失望。遇见唐老师的《曾国藩》,不由感叹其传统文化功底和人物相貌塑造的入木三分。一个好的作家,不仅仅是要直抒胸臆地表达,还要会表达。对于历史人物的描写,更要避免主观性,尽力摒弃个人立场。
历史上但凡是个伟人,总要与众不同。本书一开始,就以蟒蛇精投胎的传说,暗示主人公的不平凡。其次,作者多次使用相貌描写,展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关于这段历史的其他人物的外形塑造,唐浩明老师总是善于通过曾国藩的眼睛来描写,因为曾涤生是一个喜欢“以貌取人”的人,所以每个人物的出场竟是那么自然。对于左宗棠的相貌描写,对于李鸿章的相貌描写,对于李秀成的相貌描写等等,都给人深刻的印象。切换到主角的曾涤生,作者善于抓住两条扫帚眉和一双三角眼,通过正面描写,加之侧面描写,包括与他人对话的眼神,或凶杀,或安宁,他人见到曾国藩不怒自威的眼睛后的心理活动,对于九弟曾国荃的相貌和眼神的描写,都在悄然变换着主人公的命运场景,展现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人物形象。下面是一些描写,我们可以欣赏一下:
塘埂上站着一位长脸美髯、宽肩厚背、身着青布长袍的中年人,正在对人指指点点说着话,不时发出哈哈大笑声,随着渔网的挪动而移步,像个孩子似的喜笑颜开。
大爷的长相,倘若在不得志之时,双眉紧蹙,目光无神,两颊下垂,嘴角微闭,的确给人一副苦难中人的感觉,但那个铁嘴忘记了相书上所说的‘相随心转’的道理。大爷这副相,若长在心肠歹毒、邪恶多端之人的脸上,或有所碍。但他不知,大爷乃堂堂正正伟男子,是忠贞不贰、嫉恶如仇的志士,一颗心千金不换、万金难买。
曾国藩两条扫帚眉锁成一条线,三角眼黯淡无光,嘴唇紧闭。
国藩两只三角眼里,射出冷气逼人的凶光。
两把扫帚眉连成一条横线,阴沉沉的脸上没有一点表示。
曾国荃今年三十二岁,除开眼睛细长和肩膀单瘦外,其他无一处不酷肖大哥。曾国荃脸型五官全像大哥,唯独两只眼睛细长,一笑起来,就成了两根线。曾国荃盯着程学启,眼中那股凶杀之气与大哥一模一样。
曾国藩上下两排牙齿在嘴里左右错动,发出一阵阵轻微的摩擦声,两腮时紧时松,双目木然冷漠。让我背上个乱臣贼子的千古骂名,他却轻轻松松地子孙相传,稳坐江山,老九的算盘拨得太精了。
曾国藩注视着九弟,目光虽然没有往昔的威厉,但仍使人不敢逼视。
只见曾国藩两只榛色眸子正凝视着自己,就像两把尖刀向心脏刺来。彭毓橘一阵恐惧,忙坐下来,心不停地跳。
在曾国藩盯他的瞬间,官文觉得那眼光如同两道阴冷的电光,要把几天前他的鬼祟行动公之于世似的。
曾国藩望着李鸿章笑着,三角眼里射出的是慈爱的光芒。曾国藩的眼光分明昏花多了,但在李鸿章的眼里,这昏花的眼光背后依然埋藏着昔日的犀利、阴冷!他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战。
昔日那两只给人印象极深的三角眼,因为眼皮的松弛、眼角的多皱,更因右目无光、左目视力微弱,而变得如同两只干死的小泥鳅。
在李鸿章的眼里,恩师是明显地老了:臃肿的皮袍里裹着干瘦的身躯,脖颈细长多皱,毫无光泽,就像一截脱水的老苦瓜;背弯着,两个肩膀一高一低,从皮帽里垂下来的花白辫子,稀疏尖细,犹如一只沾了白粉的老鼠尾巴。与二十七年前初次在京师见面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只有稳健沉重的步伐,仍保留着昔日的气概。
三、何为义?
晚清的中国,是一个碎零零、乱糟糟的烂摊子。何为忠义,始终是困然文人学者的问题。《曾国藩》一书的开始是太平天国的十几年运动,一个动荡的清王朝在逐渐失去人心。康福和康禄各为其主,康禄问哥哥的话,足以引发读者思考。
曾国藩是贪官是清官,你也不清楚,姑且不谈。这满人所建的清王朝,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坏朝廷。这点,哥以前也对我说过。曾国藩替满人效力,压迫我们汉人,你说该杀不该杀?
接着,在对长毛的剿杀中,曾国藩发现很多贫苦民众自发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直至天京被破,守卫的场景也足以让人震撼。是什么样的信仰,让这些人慷慨赴死?曾国藩与弟弟曾国荃的对话,总结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其内讧和气数所致。看似统一的清王朝,已经千疮百孔,岌岌可危。最后,陈敷对曾国藩的批评是囿于忠于一家一姓之小节,遗忘了拯救国家百姓之大义。
汤武革命,顺天倡义,三千年来史册赞不绝口。刘邦斩蛇起义,李渊起兵反隋,赵匡胤陈桥兵变,朱元璋驱赶鞑子,从来都认为是正义的行为,没有人指责他们是叛臣。自从满人入关以来,二百年间,汉人的反抗从未间断过,只因康乾所谓的盛世带给百姓以微利,才苟延至今。然自嘉庆朝以来,满人之腐败日见明显。到了道光末造,外辱于四夷,内烂于十八省,神人共愤,才有了洪杨之乱。咸丰帝耽于酒色,荒废国事,女主垂帘十年来,举措倒置,普天之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百姓莫不翘首盼望我汉家再出英雄,驱除膻腥,复我神州。大人手握十多万雄兵,本可挟灭长毛之威,一举而克北京。只可惜大人囿于忠君敬上之小节,无视拯国救民之大义,更加上大人禀赋拘谨怯弱,终于只为保己身及曾氏一门的安全而裁撤湘军,自剪羽翼,失去了大好时机,辜负了亿万百姓的热望,为史册留下一桩永不可挽回的遗憾!
这里,我们不讨论如果曾国藩称帝会怎么样,大清在曾国藩的领导下会不会走向日本明治维新一样的道路?历史不容许假设,历史也最无情。到底何为义?判断也是艰难。曾国藩是愚忠的传统文化的卫道者?太平天国运动是封建农民的起义?历史还是不能这样简单下结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