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寒冬不能逾越,诗一样的春天也总会到来。
这三年来,我一直想:究竟什么时候,可以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够写一篇纪念疫情时代的文章。如今,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把这篇文章放在了“节日特辑”文集中,也带有一些喜悦在其中。谨以此篇,献给三年来,为疫情付出的所有人。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发现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患者,起初,大家并没有觉得它会产生什么影响,直到每天的数据呈直线式上升,几十例、几百例……很快,疫情也开始在其他地方流行。国家迅速组织人员前往调查,确定传染源,将其公之于众。
口罩、酒精、消毒液俨然成为了必需品,武汉封城,整座城市仿佛按下了暂停键。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那么近了,人们出门都是草木皆兵、步步为营。大面积的商铺关门歇业,电影院也取消了春节档,春晚上临时添加的朗诵节目让人久久难忘。但是,每一个人都在为武汉加油,为那些感染的同胞加油,没有什么怨言。钟南山院士在开往武汉的高铁餐车上的照片在网络上刷屏,这就是无双国士的勇气和担当。张定宇院长拖着罹患渐冻症的病躯奔走在金银潭医院的角角落落。但是,有很多的医护工作者不幸感染,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王兵、冯效林、江学庆、刘智明、李文亮、张抗美、肖俊、吴涌、柳帆、夏思思、黄文军、梅仲明、彭银华、廖建军。
还记得1938年,正值全民族抗战时期,在武汉,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之间展开了一场大规模会战。经过浴血奋战,虽然结果不如人意,但是意义是非凡的。它没有使日军达到其战略企图,自此,抗日战争开始“相持阶段”。时间来到2020年,还是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从来都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有着奋战到底的信念。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武汉汹涌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们从最开始的面对病毒和疫情的恐慌,到后来变得逐渐了解,做好防护。各地开始复工复产,尽力恢复疫情给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失。
清明节,我们向因疫情丧失生命的烈士和同胞寄托哀思,各地降半旗、人们默哀。他们被无情的病毒带走了宝贵的生命。
表彰大会的召开说明,我们国家的新冠病毒疫情防治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果。这是国家和人民对贡献突出代表的肯定。在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抗疫精神必将引领着全体人民奋勇前进。
渐渐地,疫情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日常。戴口罩成为了人们的习惯,核酸检测是家常便饭。尽管还有零星的疫情,但大规模聚集性疫情已经不常见。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由于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出现过一段时间的疫情,但相较于武汉疫情时的猝不及防,此时,各地已经有了抗疫经验。全员核酸,筛查感染者,尽全力将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少。
今年以来,中央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出台“二十条”“十条”,作出更有利于人民生活的规定。我认为,原因有如下几点:
1.疫情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无论是从宏观上来说,还是考虑到千家万户的人民生计,“一刀切”肯定不是“民之所盼”的政策。在上海疫情最汹涌的时候,很多店主由于长时间封控,存在巨额亏损,没有盈利,开不起员工的工资,也交不起高昂的房租;
2.乌鲁木齐的火灾,由于一味的封控等原因,十几人不幸遇难。由此可见,防疫必须更精准化,不能出现因防疫损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核酸检测公司造假一事,几天前登上网络热搜。如果核酸检测结果都是虚假的,那么精准防控又何从谈起?如同几年前的疫苗造假事件,经营者为了一己私利,置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于不顾。这件事情也助推了防疫政策的优化。
4.专家们的研究。钟南山、张文宏、李兰娟等专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判断此次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症状与感冒发烧类似,大多数的人可以痊愈,且目前没有发现后遗症。因为这样的论断,国家才做出了优化防疫政策的决定。总之,每一个政策绝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突发奇想。
这几天,新闻都是“各地撤下健康码”,浙江温州还有“全民戴口罩”的规定。但是这样防疫政策的优化,并不代表“完全放开”,北京西站有乘客穿着防护服,出门时人人都戴着口罩,勤洗手成为了疫情生活下的一种习惯,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在我们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时,我不由得想起三年前牺牲在武汉的那些医护人员。李文亮医生的微博再也不会有更新了,但是以前微博的评论区,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人留言,三年来是如此,这几天更是源源不断、络绎不绝。只要我们永远记得他们,他们就永远活着。
冬三月,尽管花朵还没有开放,但是疫情的阴霾,已经近乎散去。
祝愿我们每一个人,一生被爱,好运常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