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读书
三国风云与三十六计-胜战计/围魏救赵

三国风云与三十六计-胜战计/围魏救赵

作者: 石克 | 来源:发表于2019-03-08 06:37 被阅读24次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解析]:计名探源可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公元353年,战国时期的魏国攻打赵国,将其首都邯郸围得水泄不通。赵国向齐国告急,齐将田忌准备直向邯郸以解赵之危。军师孙膑则说:“魏国攻打邯郸其势甚大,不等我们赶到恐怕邯郸就已经被攻下。现在魏军精锐皆在邯郸,其都城之内必是老少残弱,兵微将寡。我们若直扑魏都大梁,魏军必然会退兵保巢。这样一则能迅速解除赵国之危,二来也趁魏军往来疲惫之机以伏兵击之,此乃一举两得之计。”后来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最终不仅完成了救赵的任务,还设伏兵重创了魏军。正如孙膑自己所说的那样:“夫解杂乱纠纷者不能控拳,救斗者不博击,批亢捣虚,则自解耳。”这就是说要尽快地解开纷乱的绳结不能用拳头捶打,这样既耗费力量又于事无补。只有善于从绳结最松疏的地方入手,才能很快地解开绳结。另外,要想排解争斗,最好不要直接参与进去,这样一则会使战事升级,二则也会使自己蒙受损失。而应善于抓主要害避实击虚,使争斗的一方因受到某种制约或威胁而被迫停止战斗自动撤兵。

此计的思想根源来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即“兵之法,避实而击虚”。一般来讲,无为虚,有为实;空为虚,坚为实;弱为虚,强为实;无备为虚,有备为实。对方的“虚”不仅要我们去正确判断,有时也需要去创造。其原则就是将“共之敌”,“阳之敌”转变成“分之敌”,“阴之敌”。也就是使敌人分散开来再打,等敌人变为被动时再打。完成了救赵的任务,还设伏兵重创了魏军。正如孙膑自己所说的那样:"夫解杂乱纠纷者不能控拳,救斗者不博击,批亢捣虚,则自解耳。"这就是说要尽快地解开纷乱的绳结不能用拳头捶打,这样既耗费力量又于事无补。只有善于从绳结最松疏的地方入手,才能很快地解开绳结。另外,要想排解争斗,最好不要直接参与进去,这样一则会使战事升级,二则也会使自己蒙受损失。而应善于抓主要害避实击虚,使争斗的一方因受到某种制约或威胁而被迫停止战斗自动撤兵。

在敌情不明时要耐心等待,时机不成熟时千万不要盲然出击,等时机一到就应果断出击,后发制人,各个击破,或寻其要害处,集中兵力给其致命一击,争取一战而胜。

[三国计例]:

袁绍大愚不袭许都

曹操劫粮胜在官渡

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当时袁绍带兵七十万去攻许都,而曹操只有七万人马前来迎敌。可是袁兵虽多却不精,曹兵虽少却极悍。然而曹军有一最大的弱点就是粮少,而袁军却粮草充足,因此曹操欲速战速决。但事与愿违,双方虽都使出浑身解数,可交战一月还不能分出胜负。曹营粮草开始告急,曹操派人送信给许都催运粮草。不想途中被袁兵截获其事败露。袁绍手下谋士许攸献计曰:“曹操屯兵官渡,与我们相持已久,许昌必定空虚。我们派一支轻军夜袭许都,曹操必会回兵相救。我们正好两路夹击,这样一来曹操必会束手就擒。”许攸所献的正是一条绝妙的“围魏救赵”之计。《三国演义》的评家们在评议此事时均言:此计一行,曹操死无葬身之地矣!可惜袁绍愚昧并没有采纳这条至关重要好计,错过了大好战机。后来许攸投奔了曹操,也为曹操献了一条“围魏救赵”之计。只听他言道:“袁军粮草辎重尽积乌巢,守将于琼嗜酒而懈于防务。公可遣精兵乘其不备而攻之。烧其粮草辎重,袁军百万之众不出三日便不攻自破。”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得手,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军需烧个精光。袁绍闻报后,急召文武商议对策。此时,谋士郭嘉又献上一条“围魏救赵”之计:“曹军劫粮,曹操必会亲往。曹操即出,其寨必是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曹操必定速返,于途中再设兵袭之。”这次袁绍倒是采纳了郭嘉之计,但曹军早有防备,留大将曹洪、曹仁等人守寨侯敌。因此,袁军一到就被曹军打得一败涂地,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这样,这场官渡之战最终还是以曹操以少胜多而告终。

在此次战役中,“围魏救赵”这个计策前后出现了三次,交战双方都使用了此计。最初袁绍若采用此计直袭许都,曹操必是凶多吉少。因为当时许攸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而袁绍采纳了郭嘉的“围魏救赵”之计,却没能获得成功。这是因为郭嘉没有深入仔细地分析对方的情况:曹操原本就是一个多疑之人,再说他正是用“围魏救赵”之计去偷袭,又怎能不防备别人也用此计来偷袭他呢? 那曹操却为何能应用此计一举成功呢?也正是因为他在新降谋士许攸的帮助下,能正确地判断敌情敌态,并在此基础上果断地对敌之要害施行有效地打击和摧毁。这不仅能一举扭转颓势,变被动为主动,还使袁军的优势一下子损失殆尽,最后终于不战自溃。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使用“围魏救赵”之计,其中有一个对敌情正确判断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正确判断何处为敌人真正的要害之处,是你一攻打他就一定会回救的要害。还要判断这个要害之处是否空虚,是否真的不堪一击。这是“围魏救赵”的“计眼”,是绝对马虎不得的!

公孙渊不知天高

司马懿直捣敌巢

魏太和二年,魏主曹睿封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又封其为大司马,乐浪公。可公孙渊仍不满足,竟自号燕王,改年号为绍汉元年。他手下有两位二将军极力劝谏,但公孙渊就是不听,反将他二人斩首以绝异议,随后起兵十五万杀奔中原。魏主急召司马懿入朝商议。司马懿说:“臣部下马步官军四万足可破敌。”魏主有些不放心:“卿兵少路远,恐难收复。”司马懿胸有成竹地说道:“兵不在多,在设奇用智耳”,随后起兵与叛军对垒于辽隧。可叛军只是坚守并不出战。司马懿知后笑道:“贼不与我战,是欲耗我粮草。我料贼众大半在此,其巢穴空虚。不如弃了此处,径奔贼巢襄平。贼必往救,我于中途击之,必获全功”。于是派兵从小路直扑襄平。果然叛军急返救援。司马懿令夏侯霸,夏候成各引一军伏于途中,待叛军一到便两面夹击,直杀得叛军丢盔弃甲,死伤无数。逼使公孙渊引败兵退守襄平,闭门不战。但最终还是被魏军打败。

这是一个典型的“围魏救赵”之计。但此计的目的并非为救难,而是为了引蛇出洞。先假攻其某处要害,引敌出巢来救,然后在途中设下埋伏圈请贼入瓮,在运动中诱歼敌人,为最后的胜利打下基础。

[注释]:

1.共敌不如分敌:打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将他们分散开来后再打。共,集中。分,分散的,或使其分散。

2.敌阳不如敌阴:意为先打强盛的敌人,不如先打击羸弱的敌人。而后在打击强盛的敌人。敌,动词,攻打。古代兵法也将抢先攻敌、先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阳”,将伺机而击、后发制人的战略叫作“敌阴”。《李卫公问对。卷中》: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尽敌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此兵家阴阳之妙也。”

相关文章

  • 三国风云与三十六计-胜战计/围魏救赵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解析]:计名探源可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公元353年,战国时期的魏国...

  • 三国三十六计:围魏救赵

    三国三十六计:胜战第二计 围魏救赵 总诀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大意是说:进攻集中的敌人,不如分而敌之。攻...

  • 三十六计都是什么?

    都知道三十六计,那你知道都是什么吗? 第一套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第...

  • 三十六计易记顺口溜

    三十六计共六套,胜敌攻混并败了; 胜战计是第一套,一到六计胜券操; 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 趁火打劫...

  • 「三十六计」胜战计——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与其集中力量进攻敌军,不如设计分割敌方各个击破。堂堂正正列阵对垒,不如出奇兵以致胜。...

  • 2018.2.24背诵

    三十六计之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二计:围魏救赵...

  • 三十六计之胜战计·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之胜战计·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

  • 巧记三十六计

    利用数字代码快速勾连,背三十六计 一、胜战计 1瞒天过海 一棵大树巨大无比,瞒住天盖过海。 2围魏救赵 一群鸭子里...

  • 教你如何快速背诵三十六计

    利用数字代码快速勾连,背三十六计 一、胜战计 1瞒天过海 一棵大树巨大无比,瞒住天盖过海。 2围魏救赵 一群鸭子里...

  • 教你怎样快速背记三十六计

    利用数字代码快速勾连,背三十六计 一、胜战计 1瞒天过海 一棵大树巨大无比,瞒住天盖过海。 2围魏救赵 一群鸭子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国风云与三十六计-胜战计/围魏救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ez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