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时候,杨绛像是一株兰花,美则美矣,却是温室之花;长大后的杨绛,像是一株韧竹,任他风雨飘摇,我自扎根不动;而如今的杨绛,却是一株寒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1959年,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编委会请杨绛先生翻译《堂吉诃德》,根据文学所领导的指示,杨绛先生着手翻译这部世界名作。
《堂吉诃德》是一部西班牙作品,当时市面上已经有了英译本和法译本,杨绛先生找来了5个不同的版本,把它们全部都读过之后,发现同一处内容的翻译甚至都不太一样,这让追求完美又有责任心的杨绛先生犯了难。
如果对照译本翻译,这样容易很多,但缺点是离原作愈来愈远;要想忠于原作吧,就只有对照原作来进行中文翻译,可又不会西班牙语。思来想去,最后她决定还是对照原文来翻译。这一年杨绛先生开始自学西班牙文,学了两年后,1961年,杨绛先生正式开始翻译《堂吉诃德》。
当时杨绛先生都快50岁了,一般人到了这个年龄,记忆力、精力等都大不如从前,别说翻译一本自己连文字都不会的原作了,就是学习西班牙文这种新的语言,就让我们望而却步,简直天方夜谭。而杨绛先生勇于突破,不畏困难,用心学习,两年来她掌握了西班牙文,并翻译了长篇巨著《堂吉诃德》。
到1966年的时候,翻译工作完成约四分之三了,8月27日,这天上午,杨绛先生最宝贝的《堂吉诃德》的翻译稿被没收了,后来这份译稿又回到了杨绛先生手上。她对自己原来的译稿不满意,前面已经翻译完的,重新修改润色,随后继续翻译后面的部分,直到1976年7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才最终译完了。
杨绛先生说她翻译得很慢,平均每天也不过五百字左右,这是多少个日日夜夜伏案执笔,辛苦译来的啊。
《堂吉诃德》这部西方世界的著作在中国广为人知,杨绛先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1978年杨绛先生的中文版《堂吉诃德》面世以来,曾多次再版印刷,每次重印,杨绛先生都要再行校订,这种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们想,那就立马行动吧。心怀梦想,永远探索,对新知充满迫切地渴望与追求,活到老学到老。
备注:
1.参考文献:赵彤彤著《杨绛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