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本来打算两个人一起看的,享受两个人的美好时光,但是,后来多了一个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时候却会破坏了气氛。
电影院也有奇葩事,影片开始后走进来两男一女,开始在暗黑环境中找座位。挤进我们座位的前面一排,对坐着的观众说,“麻烦你让一下,这是我们的座位”。坐着的人说,“是我们的”。然后拿出手机借着银幕的光仔细核对,“是这部电影,是第六排,是四、五、六号座位”。坐着的人终于发现了问题,“你这是晚上9点开场的,现在这个是19点开场的”。男人灰溜溜走开,找空闲的位子坐了下来。
欣赏《冈仁波齐》,张杨导演的作品,从头至尾用记录的形式,客观呈现一队人沿着318国道从芒康到拉萨,再去神山冈仁波齐转山的磕长头朝圣之路。影片中透着一股力量——信仰的力量,支撑人们走向善的圣堂,找寻心灵净土,解脱自我,超度世间苦厄。队伍中男女老幼,从春夏磕到秋冬,从寒冬磕到酷暑,他们一路磕下去,为了自己,也为所有人祈福。
影片很平淡,拍的极普通。纯粹是记录,简单地记录,不加修饰地记录,像喝白开水,然而那是最解渴的饮品。
首先从基本构图和用光来说,按部就班,一板一眼。镜头语言亦不够丰富。观看过程中还和静儿讨论会不会出现延时摄影的视觉冲击,但自始至终没有在期待中出现。如果我是导演,会把壮美和神圣的西藏,以及神山拍出它本身的庄严和生命力,有《我们诞生在中国》那样的表现张力和艺术气息及弘大壮丽。毕竟,用塑料玻璃和陶瓷瓦罐盛水,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其次,剧情进展也都平铺直叙。一条线通到底,似平直的高速路,一眼望过去,能看见尽头是什么样子。朝圣的队伍中,有经常酗酒的屠夫,有即将临盆的孕妇,还有9岁小女孩,有老人,有夫妇,他们代表了整个藏族同胞,代表了全部信众。为了信仰,可以不畏艰险,一路坚定地磕下去,直抵目的地。
再者,对白很朴素,话语很朴实,母亲告诉孩子,磕头是好的,老人告诉青年,磕头是好的,他们便行动了。
影片中有震撼到心灵,冲击到心窝的几个场景。第一,路上小女孩可能因为感冒头疼,她的母亲说,现在路上没有药,等到了镇子上有药铺的地方再买,然后问女儿,能坚持吗,女儿回答说,能。他们又继续上路。
第二,载着铺盖行李的拖拉机被撞坏后,男人们在前面拉车,女人们在后面磕头,走一段之后,男人们放下车,折回到刚才的出发点,续着磕头叩拜到休息的地方,接着拉车,走回去,再磕。
第三,赶过来的长者提醒他们,走的步子不能过多,对小女孩也严格要求,一视同仁。还指出,磕头时要头接触到地面才算。想到英国作为无宪法的国家,他们的教育模式是看到别人的错误,都可以直接指出来,小孩犯错误,即使陌生人看到都可以过去纠正教育。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面积和人口,更重要的是国民素质和修养提升。
第四,途中遇到浅浅的河水拦住去路,但是所有人脱了外衣,磕了过去,周围溅起水花。记得有人写过,“有信仰的人,即使路途艰险,也终会抵达内心的神山”。
第五,孕妇生产后没几天,和其他人一样,开始磕起等身长头。婴儿放在车上,饿了哭的时候,母亲才匆忙赶回来,喂过奶之后再继续。
影片也存在瑕疵,例如休息的途中,他们拿出手机给远方的亲人打电话报平安。电话的待机时间考虑了吗?可能带了充电器,路上能找到充电的地方,只是这样的出现显得太突兀。
在第一节诵经的过程中,切换到下一个场景,诵经声戛然而止,断的太干脆,给听觉没有缓冲的余地,失去了余音绕梁,久久回荡的效果。
拍摄虫子过马路,朝圣者爬在那里静静地观看的情景时,只是选择了较低机位,对虫子的焦点有部分脱离。如果更换微距镜头,拍摄出清晰的虫子,同时放大体积,再选择理想的角度,肯定呈现出绝佳的效果来。
无论怎么样的人生境遇,只要朝着目标叩拜进发,突破艰险挫折,终能开辟天地间的心灵净土,超脱生命的束缚。正如影片中他们合唱的那首歌,“我们都有同一个母亲,但是命运却不一样。命好的那个做了喇嘛,命不好我走向远方……”
(2017年6月29日,周四,多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