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我见到了一种久违的老物件——地排车的轱辘。虽然现在已派不上用场,虽然外胎磨损的很厉害,它还是被父亲像宝贝一样的收拾起来,放在了闲置的房屋里。十多岁的女儿好奇的看着这个老物件,不知为何物。我便向孩子讲述了地排车的故事。
在我们小时候,地排车是一种运输工具。在我的记忆里,它更多是为农民服务,用来运输田地里收获的粮食。它的车体是木头制作的,两个轮子是橡胶做的,构造简单,使用方便。在农村,家家都有地排车。每到夏收或秋收季节,我们小孩子也都会坐着地排车,跟着父母下地,跟着拉车助力。大人拉着车体,称为驾辕。为了能使上劲,车体前的两个车把之间往往系上绳子或皮带,放在肩上。给小孩子则在一侧拴上一根绳子或皮带,放在肩上,弓着腰,向前走,这样就能帮助大人将地排车向前拉,减轻了大人的负担,算是一个小劳力。拉车的时候,大人经常用这样的歌谣来鼓励“小劳力”使劲拉车。“拉车不用教,甩开胳膊大下腰。”
地排车虽小,但要想多拉一些庄稼,需要下一番功夫。可以说,装地排车是个技术活。我记得每到收割庄稼时,父亲都是准备了一些绳子和木板。向车上装到一半的时候,就会在车厢四周装上大小不一的木板,增加了车厢的容积,待装满车厢后,再用绳子将庄稼连同车厢牢牢地捆在一起。地排车装得越满,拉起来就越费力。每到装满车后,所有的劳力都会前拉后推,劲向一处使用,将装满庄稼的地排车送到路上。天好路好还好说,一旦遇到雨天或刚下过小雨,地上有些滑,地排车经常会不听使唤,驾辕的人稍微用力不匀,就会造成所谓的“翻车”。前功尽弃,还要重新再装车,这个时候的人们往往又累又烦躁。在农忙季节,偶尔会看到,有的人家在地排车上套上牛或马等牲口帮助拉车。大概是累怕的缘故,我这时总会投去羡慕的目光。
想当年,我家养过一头小牛犊。但父亲一直没训练它下地干活。有一次麦收,看到别人家都用牲口拉地排车,我就央求父亲套上小牛帮我们向家里运麦子。父亲答应了,将一直圈在家里的小牛牵了出来。这头小牛刚一出圈就撒起欢来。不知是圈了很久还是不想下地干活,来回的跳跃,却不肯靠近地排车。在经过一番的折腾后,驯服的小牛终于驾辕了。有了小牛的助力,我们这些小“劳力”不但不用受累拉车,还能享受坐空车去庄稼地里那种快乐。
有时候,地排车还是孩子们的玩具。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大人一般也不给买什么玩具。于是,地排车就成为孩子们的玩具。几个小伙伴,就会在地排车闲置在家的时候,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聚集在一起嬉戏玩耍。地排车变身为跷跷板。在剪子包袱石头布之后,孩子们便平均分成两队,一队坐在车头(实际上是坐在车把上),另一队坐在车尾,车轱辘就成了中间的支点,然后一上一下玩起跷跷板。在经过几分钟后,两队人员进行互换。那时候,地排车成为孩子们最常用最喜爱的大玩具,将快乐带给了孩子们,让儿时的我们有了欢乐幸福的童年。现在的孩子们不仅吃得好穿得好,玩具也是应有尽有,且五颜六色,形状各异。
随着国力的强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地排车逐渐被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先进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取代,既省时又省力,大家的脸上再也不像以前憔悴,而是满脸笑容,分享着收获的喜悦。地排车也由此逐渐成为历史,但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曾是无可替代。它是一种历史记忆,承载着农民丰收的喜悦,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现在,父亲把它珍藏在家里,我则珍藏在记忆里。
作者简介:
杨福海,济宁市兖州区东御桥小学教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