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几天,朋友圈里有个马上要高考的可爱妹子,每天都会发一条状态
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
如果你觉得现代生活太浮华,商业社会的人太不诚实,都市生活太烦嚣,空气太污浊,生活太需要钱了,我劝你看看7点钟以前的台北市。最好是从5点多钟就开始看。
早起的人们真多,他们都是起来做运动的。有人穿着简便的运动装,有人穿着普通的家常服,有快步走的,有漫步跑的,有跳上风舞的,有打太极拳的,也有打羽毛球和做柔软体操的。男人们轻轻便便,女人们不施脂粉,大家都一律是本来面目,没有考究的发型、名牌的化妆品、来路货的时装和昂贵的珠宝;没有人希望自己在穿戴打扮上与众不同,人间忽然显出了可喜的朴实与诚恳。亿万富翁和薪水阶级一样的是一袭便装,不带任何“零件”,大家同样地勇于生活,健康进取。说明了大家对人生目标的正确——不再觉得金钱、外表与物质享用是最重要的了。健康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才最重要。-- 罗兰《早起看人间》
像极了那个穿着校服,女孩子们都扎着马尾,男孩子们留着不能超过老师手背的头发;每天每个人都在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实在困到不行告诉同桌老师来了叫醒自己的夏天。
那个年纪就像5、6点钟,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清清亮亮,连空气里都有新鲜纯净的味道。那时的人生目标的正确--不再觉得金钱、外表与物质享用是最重要的。
高考时每门都能及格才最重要。
现在才知道,高考有让所有人清零的魔力。
要论公平,这世上没有比中国的高考更公平的事情了。
几年前,小自己6岁的忘年交要上高考战场。
考试的头一天她发简讯给我,
“为什么要高考?我最不擅长的就是学习,只想练好大提琴。高考这种制度只会选出书呆子!这样真的公平吗?!”
我想了好一会儿,怕三观稍有些不正让她第二天考场失利,人生责任负不起。
拿起手机,挪了挪屁股让自己坐稳,给她说,
“中国那么多人,高考应该是最实用也是最基础的过滤网了吧。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身体弱,没能耐的,稍稍一挤就下去了。“
我觉得自己说的特别好。过十分钟,她回过来,
“怎么办,我要被挤下去了。“
嗯,她确实被人凶猛的撞下去了。
高考失利让她决定出国上大学。家里经济还不错,算算学费觉得可行便开始了申请程序。从那时起便很少见到她。
后来听说她考上一所美国的大学。除了默默为她高兴,其它也做不了什么,国际长途太贵。
一年圣诞节她回来约我见了面,花了4个小时的时间讲述留学经历。
最后她说,只有出去了才知道,中国“高考”给了每个人锻炼过独木桥能力的机会。它是公平的。
她略带气愤的说,你知道吗?美国高考,学习成绩才不是最重要的!
我说,名校不看学习成绩的?
她说,与阶级固化和政治正确这两点比起来,分数?太脆弱了。
然后,她成功将我的新版三观刷亮了!
以下为她的口述:
在美国高考是要分公民等级的,
一等公民,白人精英,也就是经常说的Legacy Student
这在美帝是很重要的一项,相当于可以瞬间让考试分数翻倍的利器。
家族成员是否有人是校友,更或者是财阀或者政界要员,
在两个实力相当的两个人中,这些优势让分数瞬间翻倍后,你说,谁赢了?
简直太厉害。
二等公民,白人平民,体育健将
当然,白人也是有平民的。拼不了爹怎么办?去当个运动健将吧。
在中国虽然也对运动特长生有加分项,但在美帝眼里都不算事情。体育生的待遇优越到让自己第一次质疑身体瘦弱是种人生遗憾。
对于斯坦福、哈佛这样对体育重视的学校,体育生的SAT(美国高考)分数不达标,没关系,先入学,慢慢再考合格就行了。
对!这就是先上车后补票的真实写照!
三等公民,黑人及某些族裔。
他们用“血和泪”书写过漫长的历史,对自己权利的争取已经达到很高的“种族优势”。
到现今有种发展畸形的趋势。
众所周知,在亚洲,学习能力和分数可以甩黑人几个宇宙。但在招生的人数上,黑人和亚洲学生比例为2 : 1 。关键亚洲人口那么多!那么多!这个就问公平吗?
四等公民,LGBT群体,也就是性别取向及性取向
嗯,是的,公然宣布自己是“同性恋”,就可以欢天喜地的去上学了。因为不让上学会被扣上歧视的罪名。没办法,谁让政治正确大过天呢。
五等公民,亚裔,含华裔
因为都太能考试了,对亚裔学生的招生人数比例不断在缩水。说是教育资源被亚裔学生占去太多。学习好,终于有委屈的时候了!
听完什么感受?到底所谓的“公平”又是什么?
中国高考从1977年新中国重新恢复高考制度之后,折磨了一代又一代。
有多少人学着学着想把书撕了,最后想想还得再买,将心中怒火转换成了动力。在一次次解题中抒发真实情感。
但至少,这一代一代的人里,不论平穷富贵,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皮肤黑点白点,不论是不是同性恋,坐在教室里扒开笔盖开始答题的那一刻起,都是一样的。
可以说,在高考的面前,不论个人背景、年龄、喜好,它都会尊重拥有梦想的那颗心。
曾今在考雅思准备要出国的时候,在上培训课时遇见一位老先生。第一天他出现在这个教室里让很多人都很好奇。有位同学讽刺的笑着说,老大爷来搞笑的?
后来英文演讲中才知道,老先生已经61岁了。
家里老伴去世之后伤心过度一夜白头。两三年的时间里一直萎靡不振。儿女给再多物质上的享受也很难走出来。
偶然看报纸,有句话说,
如果你还有梦想,高考是成本最低,风险最小实现梦想的方式。
老先生看完那句话后好几天辗转难眠,他觉得自己还有梦想!
他的梦想是每天早上7点钟,在北大的校园里跑完步背单词。
这辈子,还有时间去实现!
每个国家的文字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
唯怀有敬仰之情,方可学识一二。
后来,他真的上了北大。
现在已经是个大四要毕业的老老老学长。见到他的人都说他哪里像一个快七旬的老人,明明是个向最旺盛生命时期奔跑的少年。
中国“高考”,让深山里的孩子有看城市繁华的机会;让生活在自己喜欢的城市有理所当然的理由;让每个人找到自己此生挚爱。
也只有中国的“高考”让所有人都变的一样。
就像有人说,是高考,第一次感觉和带着人生光环的人如此之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