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在自我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重要的是,这些阻碍往往是无形的、潜藏在每个人心底的存在,而我们因看不见它们,往往陷入阻碍而不自知。由此,人生便会出现许多困局。若想超越困局,改变自己,从而改变生活,我们必须从这些隐秘的阻碍开始,看见它们并接纳它们,给它们表达自己的机会。我们往往以为阻碍是不好的、应该放弃的,恰恰相反,它们只是我们自己的另一种面向,我们如何抛弃自己呢,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与自己的另一面握手言和。
恐惧
网络图片你是否感到自己在“害怕”,当然我说的不是那种害怕虫子、恐高等具象的恐惧,虽然这些具象的恐惧往往是内隐恐惧的某些现实性表达。这里的“害怕”是指“无法应对”、“无法承受”、“无法相信”,归根结底,这种“恐惧”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你是否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是瞻前顾后,你是否总是反复检查自己已经做过的事,你是否总是问自己,我能行吗(虽然你根本没有意识到在问自己)等等。这种恐惧往往比有形的存在更加可怕,因为它看不到、摸不着,甚至连自己的意识都没有觉察自己在恐惧,你只是在面对各种突发事项时或者在生活的各种琐碎细节中不断的重复着某些“不信任自己”的行为。更有趣的是,这种所谓的“恐惧”对你的生活表面看来总是无关紧要的,它什么都不影响。但是它总会在最关键的时刻阻碍你的前进、阻碍你的成长,每当你想改变时,这种“恐惧”便会跳出来,告诉你“不行,你做不到”,于是你又回到过往的模式中,不断循环,无法走出。
其实,我们的意识很清楚这种“恐惧”的存在,只不过,我们不敢面对它,故放任这种表面的“没有意识到”的遮蔽,我们把这种“恐惧”变成了自己的借口,不想改变的借口,一切阻碍皆由心生。我们太熟悉当下的生存模式了,即使我们不喜欢它,我们也不愿意改变,因为改变代表着未知,我们与其说是不相信自己,不如说是不相信“未知”。于是我们总是在内心深处质疑自己,不断的责问自己,你真的行吗?
现在,让我们勇敢的面对自己的“恐惧”,或者说我们并不强迫自己必须立刻“相信自己”,勇于突破,改变生活。我们只是看见这种内心深处的“不自信”,然后跟自己说“不自信又能如何呢?”,让我们把这种所谓的“恐惧”当成一个孩子,给予它温暖、包容与接纳,没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当我们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适当的质疑它:“我真的不可以自信起来吗”、“我真的办不成这件事吗”等等,去回到自己的记忆深处,寻找那成功的事例,“你看,这件事不就是我办成的吗。现在这件事也并没有难到哪去啊”,由看见、接纳、质疑、找例外,逐步的,逐步的把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转化成一个可以通过某种方法予以实现的小目标。现在,我们恐惧的事,变成了我们可以去实现的目标。
剩下的,你只需要千方百计的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就可以了,然后,不要犹豫快速行动,毕竟,有方法,就一定是可行的。“恐惧”,只是你需要学习从而超越的一个小目标。
焦虑
网络图片当一件事极其紧急的时候,你会有哪些表现呢?也许你的语速与各种动作的速度都会加快,也许你会变得不耐烦、也许你的思考会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停滞状态等等,如果出现以上表现,可以初步估计你正处于“焦虑”状态。其实所谓的“焦虑”,我们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典型的应激状态,你感受到压力、感受到威胁、感受到恐惧,你便会变得紧张起来,处于一种临战的生理机制当中。而这本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理设定。可是一旦这种应激性的生理反应变成了日常生活中一种常态化的表现,问题就出现了。
生活让我们陷入紧张之中,工作的压力、子女的学业、自身的提高、追求的梦想等等,这一切都如同设定好的任务清单,高悬在我们头上。工作做不好,生存就是问题;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可能有竞争力;自我不提高,早晚被淘汰;梦想无法实现,内心不快乐。如果我们能让自己静下来,仔细的去看一下,我们便会发现,之所以会陷入无时无刻不焦虑的状态,是因为我们的外在生存环境在不断的烈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已经到了你住的房子、开的车、身上穿的衣服、孩子去的学校、孩子的分数等等,拿起手机打开朋友圈,一个人已经到了无时无刻不比较的程度。这种比较并不是说一个人爱虚荣或过度物质化,这只是生存模式的演变所带给我们的一种不可抗拒的求生动机。一旦我们处理不好,我们就会被这种外在的氛围所裹挟,必然陷入焦虑之中不能自拔。
可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的,你越急,反倒很多事越不如意,越不如意,你就越急,于是乎我们的生活便堕入到这种恶性循环之中。我们就会丢三落四、萎靡不振;我们就会大发雷霆、看一切都不顺眼;我们就会不停的呵斥孩子,恨不得他们马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工作不顺心、生活不顺心、教育不顺心,一切一切都不顺我们的心,感觉全世界都在与我们作对。
焦虑对我们的阻碍跟“恐惧”一样可怕,有时它们甚至是一体两面的存在。现在,请让我们停一停,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如此焦虑,如此着急,我得到了什么呢”,你的说有渴望是否因为你的“急”而实现分毫了吗,我想回答一定是没有,因为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这种负向的亢奋之中,整个身体机能必然是紊乱的,哪里还能有精力去实现自己的追求呢。那么,既然一直以来的“急”与“快”都让我们得不偿失,我们为什么不让自己慢下来呢?试一试,又何妨呢?其实克服焦虑的状态有两个非常方便的法门,一是不对抗,二是慢下来。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焦虑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下命令让焦虑立刻停止,因为这种潜意识的应激根本不是你的意识强制可以解决的,你越是想要它停止,焦虑感就会越发强大。我们要做的,只是觉察它,看加它,知道焦虑正是我们的身心在向自己求助。既然是求助,我们就要帮助自己的身心,而不是对抗自己。如果生气,就出去走一走,远离愤怒的环境场域;如果着急,就让自己慢下来,什么也不做,只是深呼吸;如果担心某件事,就问问自己这件事即使干砸了,又能如何呢?而这一切其实都需要你慢下来,把手头的令你焦虑的事物缓一缓、放一放。当你能把缓一缓、放一放,稳定之中再行动变成一种习惯,你就会发现,所谓的焦虑已经成为了你的朋友,而不是逼迫你的敌人。也许你仍然会感到焦虑,但这种状态,已经成为你的优势,而不是戕害。
一切都顺其自然的流淌,仅在焦虑的时刻让自己慢下来。有些时候,慢就是快。
拖延
网络图片如果说焦虑是一种不正常的“急”,那么拖延便是一种过度的“慢”了。其实很多事被拖下来,背后是有潜台词的,即我不喜欢但又不得不做,那就晚些做,尽量不去做。但,即使是这潜台词也只是一种表现现象,并不是真的“潜”。
拖延这种看似普遍的现象之中,却包含着层层嵌套的心理运作机制。我拖延是因为我不喜欢;不喜欢而又不得不做是因为我没有选择;而没有选择让我很不平衡,而我之所以很不平衡是因为我本是有选择的,确因为总总外在的原因我才落到这个地步;我拖延是对这总总的让我没有选择的外在原因的抗议;“环境”对不起我,我当然要拖延,我有权拖延。以上的逻辑链条深深的潜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而不为我们所知。但问题是,任何行为一旦长期出现,都会被我们习惯化,因此,偶尔的拖延变成了拖延的习惯,直至事事都想拖延。
但是,以上的逻辑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我们之所以处于当下的状态,本来就是我们的选择,根本没有什么外力的影响。我们不喜欢现在就是不喜欢自己,而拖延恰恰是对“不喜欢自己”这件事的恐惧性表现。因为当下的状态是我自己选择的,我又非常不喜欢自己的选择,我越做事就越体会到对自己的不喜欢,而我不能面对这种对自己的不喜欢,所以我就拖延。
可拖延并不能帮你摆脱现状,相反它大大的阻碍了你改变自己。因为一切改变都不可能坐等其成,都需要积极的行动。而你不停的拖延,大量你不喜欢的事压在你的心中,你还哪有心思与空间去思考和从事你喜欢的,或者说有益于改变你的事情呢?拖延是对你现有心灵资源的压榨,只有你以最高效的方法完成眼下的事,你才能再心灵之中抽出足够的空间容纳你的“喜欢”。当下的事情也是你的选择,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你都有责任尽善尽美的完成它们,这是对自己的负责。而任何事情只要你用心去对待,它们也一定会给予你回报,也许眼下这些你看似不喜欢的事情,会在许久之后变成你的资源,也未可知。
恐惧、焦虑、拖延这是阻碍我们自身成长的三大问题,但同时这三大问题中也蕴含着促进我们前进的积极因素,让我们看见它们,接纳它们,让阻碍变成朋友而不是敌人,阻碍有些时候也是生活对我们的考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