糁儿粥回想

作者: 姚军布衣 | 来源:发表于2024-02-17 05:39 被阅读0次

糁儿粥回想

田间小憩,太阳肆无忌惮的黏在后背上迟迟不肯放手,几颗黄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一路小跑,与下巴处会师集合,将那晒得发白的田埂上弹出了一个小小的圆坑。

母亲提着一个里面放着二号钵头的竹篮蹒跚而来,农村人一到夏天,去地里干活是不吃早饭的,这样可以避开太阳的烘烤,在家的老人将煮好的粥盛进钵头送到田间,一大钵头粥,不用换气,呲溜溜的绕着钵头一圈便已滑进饿肚,将胃熨帖得服服贴贴。漂泊在外,每每想起,遏制了很久的味蕾便在一瞬间冲开思乡的阀门。

这种粥,我们泰兴的西乡人叫粯子粥,东乡人称糁儿粥,其实它就是一种谷类制成的普通粉末,与水为伍,熬至成粥,食之,饿者止饥,饱者解渴,乡下人的粗衣粝食。待到人们粥过三碗,便再无人提及,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心有不甘:糁儿粥养了一世的人,为什么就不成落到人一声好?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一向名不见经传的糁儿粥,竟然被人冠以“咖啡”之名,一时间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首要主题,写粥的人俯拾即是,可喝粥的人却越来越少。

泰兴新媳妇上门,欲过公婆的第一大关,自然非煮糁儿粥莫属。一大家子人,人均食量多少,经济状况如何,首先要做好摸排功底,揭开釜冠(锅盖),舀上几晚子(木制带柄的舀水器具)水,条件好的再放少许打饥米。捧上几捆稻草,扭开草腰扣,绕成一个个小把儿放进锅膛, 苎 骨引火,一锅水用不了多久,随着锅膛里火焰的蔓延,便会发出悦耳的响声来。

这些简单的操作,并没有什么门儿经,真正的门道是如何掌握扬糁儿时的水温,温度低了容易淀汤,高了就会起疙瘩,这时候我们通常以锅里发出声音的大小,来判定扬糁儿的最佳时间,估计也就八、九十度的样子。

待到火候一到,左手执瓢轻抖,瓢儿里的糁儿纷纷扬扬,如同一个个舞动的精灵,在铜勺的搅动下,便在一瞬间倾泻开来,从初始的蜻蜓点水,到最后龙入大海,每一个细节都井然有序。

竖起铜勺,这时你会从沾在勺子上糁儿的颗粒多少来确定粥的稀稠,一旦煮稠了,公婆会说你煮得像垡头似的,讨饭货不会过日子,待到锅里烧滚,再往锅膛里抓些麦草的碎屑,毕竟好粥都是靠捂出来的。

一锅烧得成功的粥盛起来,如同藕丝互连,吃完之后,嘴唇会沾上一层薄薄的膜子,也许这正是泰兴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糁儿粥的真正原因吧。

客居他乡,几度梦回,又何尝不是徘徊在故乡柴火与糁儿粥之间的至深缠绵。

明天又将离开故乡打拼,抓一把糁儿随我而行,人间至味,糁儿粥入心!

相关文章

  • 星耀明德小学《亲子阅读》——亲子日记

    2018年1月13日晴 今天陪女儿读了《诱人的玉米糁粥》,我知道玉米糁粥有大量的维生素,我还知道了玉米糁粥的做法,...

  • 长寿老人都喝“糁儿粥”

    在着名的长寿之乡江苏省如皋,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糁儿粥,米打底,常喝活到九十几。”想长寿,快学学吧。什么东西最补肾...

  • 糁子粥

    记得小时候,家里粮食比较紧张,一天早晚两顿糁子粥。 长大以后,没有生活在农村,自然也没种地,喝糁子粥也就少了。...

  • 竹枝词 倭瓜粥

    农家饭菜桌上端, 糁粥粘稠倭瓜甜。 粗粮野菜养精神, 再吃多少不嫌烦。 注:糁子即玉米渣。倭瓜,有些地方叫北瓜。

  • 三仓河的早茶

    我一直认为我的家乡三仓是个很有特色的小镇,早茶品种丰富,有过去的糁 [sǎn]儿粥(玉米粥)、泡脆饼、“冷锅饼”(...

  • 豆糁蛋儿

    徐雁 豫东人叫“豆糁蛋儿”时,总爱把舌尖挑得高高的,觉得只有挑出高高的舌尖,才能叫出对豆糁蛋儿的喜爱。 “杨绵落,...

  • 著名的长寿之乡百岁老人们最爱吃的主食到底是啥

    “糁儿粥,米打底,喝了能活九十几” 古城如皋,著名的长寿之乡,一直流传着一则传说。 清乾隆年间,国泰民安,而如皋的...

  • 糊糁面条儿

    糊糁面条儿又称为糊糊儿饭,做糊糊儿饭是相当有讲究的,要提前泡好花生米,洗好青菜,青菜可不是一般的青菜,必须是“精...

  • 8.9三正记录day10

    1、今天的早饭是南瓜粥,里面放了南瓜、小米、玉米糁和些许大米,还有新鲜的莲子,煮好的粥金黄清香,味道很不错。盛了一...

  • 玉米糁山药粥配牛排

    【文】风无情五七 友人送来一提澳洲牛排,打开箱子,一片片牛排装进了密封袋子里面,整整齐齐的,牛肉看着嫩嫩的,让我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糁儿粥回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pu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