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雁
豫东人叫“豆糁蛋儿”时,总爱把舌尖挑得高高的,觉得只有挑出高高的舌尖,才能叫出对豆糁蛋儿的喜爱。
“杨绵落,豆糁搦。” 这是流传在我们这一带的方言。
春天到了,当杨绵飘飘洒洒落下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里就开始做豆糁蛋儿了。
豆糁蛋儿是我们这儿的一道家常菜。差不多家家都会做。河南人吃豆糁蛋儿就如东北人吃大葱蘸酱一样,感情丰厚又浓烈。
黄黄的大豆拿到磨坊里磨一下,磕好的豆瓣子,不要太碎,然后用簸箕把豆皮子簸出去,把豆瓣倒进锅里加入适量的水煮至沸腾,豆瓣煮得用手一捏感到面面的就算到了火候。
煮好的豆瓣在大铁锅里焖上一夜,为的就是能让黄豆瓣上上颜色。
焖好的黄豆瓣发出红褐色,看起来很好看。这只不过是做豆糁蛋儿的第三部,第四部才是最为关键。把煮好又焖好的黄豆瓣盛出来,放在筐子里或者什么保温的地方进行发酵。
我们这儿叫发酵为丝起,丝起好的黄豆瓣扒开里面都是丝,黏黏的,丝越多代表做的豆糁越成功。 然后给丝起好的黄豆瓣进行调料,盐、香油、五香粉、辣椒面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不喜欢吃辣,辣椒面也可不放。
调制好的豆糁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晒得稍微松散时可以把豆糁团成圆圆的蛋蛋,放在太阳底下继续晒。
晒好的豆糁蛋儿保存起来,一年四季都不会坏,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时候拿出来。
读高中时,学生生活清苦,青黄不接的季节,豆糁蛋儿是最好的就馍菜。有一个同学拿豆糁蛋儿吃,其他的同学都能跟着沾光。 豆糁蛋炒鸡蛋非常好吃,豫东人对这道菜都宠爱有加。
一到杨绵开始飘落,我母亲就开始做人人爱吃的豆糁蛋儿。村子里的胡同口,大门口不断飘出豆糁蛋儿的味道,这时站在街上闲白话的人们就会说,你看这是谁家又开始做豆糁蛋儿了。
豆糁蛋儿虽好吃,只是味道不太好闻,有股臭脚丫子的味道,但它丝毫不影响口感,就如老北京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有一年的春天,我家婆婆做了好多豆糁蛋儿,说是去洛阳旅游时,顺便给定居那儿的姑姑和姑父捎一些家里的土特产。
婆婆宝贝似的把豆糁蛋儿拿过去,姑姑见到家乡的特产说不出来的高兴和感激,怎奈姑父却说出一句让人烦心的话:这是做的什么呀?这么臭。婆婆脸上感到好无奈,本来好心好意给他们拿点家乡的土特产,人家却不稀罕。
姑姑也许觉得太尴尬,说老家常吃的东西,你现在倒嫌弃了。曾经当过厂长的姑父听见姑姑的话也没再言语。
婆婆说,生活艰苦的年代,姑姑曾不断接济过他们这一家,萝卜干、红薯干姑姑没少给这个家带过来。
那时姑姑、姑父都在洛阳拖拉机厂上班,姑父大小也算个官,虽然那时他们日子也不富裕,但姑姑从没忘过她娘家这一家人。
知恩图报也许是善良人的天性,现在日子好过了,婆婆也不忘曾经帮过他们的大姑姐,每次去洛阳旅游时总会给姑姑捎些老家的东西。没成想好日子的时光里,姑父却看不上这土鳖样的豆糁蛋儿了。
也许这道土菜只属于豫东人,可姑父也是从老家走出去的豫东人啊。
时隔多年虽然姑父、姑姑已去世,可那时的豆糁蛋儿的味道依然回味在自己脑海的味蕾上。
虽然自己知道做豆糁蛋儿的程序,但又恐怕做不好会祸祸了黄豆。因为我做豆糁蛋儿的技术实在不过关,好在超市里也有卖,想吃了就去买几个,过一下小时候的嘴瘾,至于让自己去做,恐怕也没有那份耐心和情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