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周与战国时期的音乐
西周的礼乐制度和教育比较明显和规范,可以算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印象深刻的是西周有“采风”制度,每年春秋时期去民间搜集流传的音乐作为材料,再由文人修饰成端庄些的内容,便成了《诗经》中“风”的部分。
到后期,由于诸侯国的建立,中央力量不那么“威严”了,也导致人们对音乐的选取上出现了变化,由“雅乐”转为“新乐”。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歌唱艺术的发展,教歌的人对如何选择学生也已有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在《韩非子?外储》里说:“夫教歌者,使呼而诎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日,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这点还有些意思,可见古人在教育方面还是会“因材施教”,有选择性,根据是否具备学习的基本条件和适当天赋来决定是否教授学生呢。
乐器:
西周时乐器的数量约有七十余种,并按制作材料分为金、石、土、木、革、丝、匏、竹八类,简称“八音”。
春秋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考古发掘中所知件数最多、音域最广的古代民族乐器。它不仅显示了我国古代编钟音乐取得的伟大成就,而且标志着先秦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此套编钟的音域从大字组C—C(4上标),中音区三个八度内十二个半音俱全,可构成完整的半音音阶。据多次试奏,不仅能演奏古代乐曲,而且还能演奏现代作品。
这时期在弹弦乐器中发展水平最高、应用最广泛的要算琴和瑟(琴无柱,转轸定音;瑟有柱,移柱定音)。这两种乐器不仅能独奏、伴奏唱歌,而且在贵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看到愈加丰富和完善的音乐文化和乐器使用,还是有些熟悉感和自豪感,期待更多的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