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那天中午接儿子放学,刚看到他们的队伍过来时,儿子就不停地对着我挤眉弄眼,让我好不明状况。
老师一说解散,儿子立马指着他右前方一个小孩子对我说:“妈妈,就是他,总是说我。”
“他说你什么了?”我停下来问儿子。
“他说我少言寡语。”儿子的语气里听出很委屈,声音也开始有些哽咽了。
“哦,他说你少言寡语。”我重复儿子的话。
“嗯,妈妈,你说说他,或者你在群里找他的家长,骂他们一通。”儿子生气地说。
“哦,你希望妈妈找他的家长说说这件事。还有别的办法吗?”我问。
“要不你跟张老师(班主任)说说,让张老师说他。”儿子又给了一个办法。
“哦,还可以给张老师说,还有别的办法吗?”我继续引导。
“或者你把他拉过来,说他一顿。”儿子越说越气。
“你希望妈妈直接说他一顿。那样我觉得有点以大欺小,本来是你们小孩子之间的事情,如果我直接批评小朋友,就成了大人欺负小孩了吧?你还别的办法吗?”我继续把问题抛给儿子。
“我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儿子说。
“嗯,咱们再继续想想办法。”我们边说边走着,转眼已经快到家了。
到家后,我做饭,儿子看书。吃饭时也没再提这件事。
隔天饭桌上,我听着儿子不停的叽叽喳喳说着他的数学故事,不断地给我出着数学题,在快要被他问烦了的时候,突然想到前天的少言寡语的事情。
“你的同学说你少言寡语,我怎么觉得你说话多的哟,吵的我脑袋都疼,耳朵都要起茧子了,为什么我从来都不觉得你少言寡语呢?”我故事夸张的说着我对他的不一致的看法。
儿子笑着听着。
“那我们来看看上学时,尤其是课堂上是不是适合大声说话,喧闹的场合,还是应该做到少言寡语,把精力放在听老师讲课上呢?”我给出问题让儿子自己思考。
“又或者你同学说你是什么时候少言寡语了?放学排队的时候吗?放学排队的时候是可以大声喧哗的时候吗?老师正在辛苦的整理队伍整齐时,能乱说话吗?”我再问儿子。
“我在上课,放学排队时都不说话,包括我在下课后课间时也不怎么说话。”儿子终于给了我回应。
“哦?那课间的时候你都做什么呀?”我问孩子。
“我那个时候基本都是在写作业,有时候是语文作业,有时候是数学作业。”儿子这时候语气很平和,还能听到有些自信。
“哦,怪不得你今年很多时候回到家就没有作业了,原来是在学校的时候已经高效率的完成了。”我给儿子一个大大的赞。
“所以你看,你有时候是少言寡语的,有时候又是可以款款而谈。你在该少说话的时候少说话,该好好说话的时候也是可以好好说话的,对不对?”我总结似的对儿子说。
“嗯,是这样的,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做。”哇,这句话好赞。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就知道自己如何做才能让自己感觉最好,同时也知道如何做对我们最好。
只是,很多时候别人眼里的我们没有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行事时,就会出现别人给我们的标签。
“不爱说话,少言寡语。”
“不给大人打招呼,这个不懂事的孩子。”
“我家孩子胆子就是小,容易害羞。”
“我家孩子可皮了,说啥都不听!”
我们不断地被各种这样的声音催眠着,于是,长大后的我们也接受了这样的标签,不是吗?
有的时候我们遇到知己款款而谈起来简直刹不住车,但我们却拼命地相信着“我不健谈”“我很内向”“我不善言辞”这些小时候被贴上的标签。
是时候了解我们自己了,不是吗?
不是父母眼里的我们!
不是老师眼里的我们!
不是朋友眼里的我们!
不是同事,领导眼里的我们!
而只是我们自己眼里的自己,那个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去了解那个真正的我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