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称。“汉服”是汉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历朝历代对出席重大场合的着装要求都有明文规定。即使在中华民国时期,国家也对礼服做了详细的规定。从民族民俗而言,于人民群众,有节庆服饰文化。节庆服饰是人们欢度节日,表达喜悦心情的重要媒介,也是反映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汉服作为华夏民族的“皮肤”,深刻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各个方面,彰显了华夏民族华丽、优雅、博大的气质。汉服的基本形制为东方世界提供了标准,今天中国及东亚很多民族的民族服装,如中国少数民族均受汉服的影响,韩国的韩服和日本的和服更是直接由汉服发展演变而来。汉服是包括:衣、冠、发式、面饰、鞋、饰物等共同组合的整体的礼仪系统,而并非仅仅是一件衣服。汉服可以分为官服和民服,在衣服的款式上又可分为礼服、常服、戎装,它是汉民族的传统服装,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待续了超过4000多年的时间。期间汉服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展演变了丰富多样的款式,但是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始终延续至今。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概约性简称
此前又被称为“衣裳”、“汉衣服”《汉书·西域传·渠犁传》、汉衣冠、“汉装”《清史稿·宋华嵩传》、“华服”、“唐服”《新唐书·吐蕃传》,《旧唐书·回纥传》等。是指是从黄帝即位(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17世纪中叶,满清入关并施行“剃发易服”)。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汉民族文化与多民族文化交融发展,而形成的礼仪衣冠体系。尽管历史上的汉族曾经穿着过很多形制、款式和风格的服饰,很难用某种或某类服装样式予以完全概括。但汉服的形制特点仍被简略地归纳为:交领、右衽、宽衣、大袖、博带、不用扣、以纽带系结,偶尔也兼用带钩等。汉服的构成要素为:衽、裾、袂、领、缘。“衽 ”是汉服的衣襟,汉服的显著的特点就是“衣襟为右衽”。“据”是汉服的前襟,汉服可根据“裾”形态的不同分而为“曲裾”和“直据”。“袂”指汉服衣袖,根据不同的生活、劳作需求可调整宽窄。“领”是“汉服“的领子,形式有圆领、交领和U字形领。“缘”是汉服衣襟及衣摆处的镶边,色泽多华美。
“汉服”与“华服”
“汉服”这个词,也有称作为“华服”,“中华”的“华”。从广义的服饰文化而言,汉族人历史上所穿戴的传统服饰,都应该入此类,而不仅仅是汉族政权主政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多民族共同完成的,不能简单地把汉族孤立起来看。“华服”也许是对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传统服饰发展过程的接纳与尊重。“华服”自始至终依存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魂的庇护,随之蓬勃,也随之香消玉殒。公认的中国冠服制度的初步确立是在夏商后,至周代渐趋完善。基本形制在先秦时逐步成熟,历代又有沿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曲据深衣、魏晋人的笼冠、宋代的圆领大柚艳衫,虽然差别较大,但端庄,秀丽的格致始终保留。
有国外设计师说,中国服装的设计表达出了感情温顺的精神。因为上流社会大都采用丝绸的材质,中国汉民族服饰的悬垂感弛一无二,飘逸灵动,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华美气度有倾国之姿。尽管有一定之规,汉民族传统服饰与外来文化的相互融台从未中断。中国服装史上有几次意义重大的革新:混血赵武灵强制推行胡服骑射,中原武士短衣紧裤披挂利落的形象惊世骇俗,盛唐兴起的圆领窄袖,曾经在当时的中亚地区广泛流行,民国则是汉族传统服装吸收借鉴的一个高潮,特别是旗袍。这是中国传统服饰最优秀的一次改革,有满族服装的一些特点,又吸收了西洋的裁剪工艺。紧身、合体改变了过去重重包裹,弱化女性形体特征的陋俗,体现了现代审美观。只是这类革新丰富了汉民族传统服装的式样、却不能够拯救其衰颓的运命。事实上,汉民族传统的“冠冕衣裳”完整地被保存下来,也只是延传至明代到清统治者时。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
汉服,这个对整个汉民族服饰的统称,是汉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通过不断的自然演化与民族融合所产生的代表性服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而因它引起的汉服运动是当代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汉民族的文化溯源之旅。也是国学复兴、民间信仰复兴、传统礼仪复兴等大潮中的一条支脉。是国人在寻根历程中的一场回归,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