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2(静心而论1341):
《建构解决之道》第二篇分享八——解决问题的次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困难可以解决,但有些是暂时无法克服,或者无法全部解决,甚至是不能改变的。
在当事人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候,“如何克服这个困难”或许就可以变成完成大目标下需要先达成的次目标。可以用奇迹问句引导他朝向如何克服困难的方向思考,让他描绘出克服困难之后的美好愿景,找到一些可以立即开始做的方法;再用例外问句引导他发现,如何做到的方法,如何多做到等等。
当事人想要的目标是最大目标,而克服阻碍目标达成的困难是次目标。要从他克服困难的态度及重要他人的观点,影响他思考,来找到一个可以突破的方向。
但能否克服困难,是无法勉强的,要尊重当事人自身的感受,以及评估能够克服困难的可能性有多大?用应对问句引导当事人“会如何欣赏自己一直在与困难对峙”“没有放弃面对问题”以及“是如何帮助自己支撑到现在的”,这种“如何克服困难”和“如何与问题共处”都是克服困难,建构之处的次目标。
既然问题已经发生了,无法改变,尤其是无法立刻把问题处理好时,我们就要接受生命的限制,但是绝不放弃希望,学习接受“与问题共处”的勇气和智慧,尝试找到如何让问题纳入生活的调适,减少负面影响的应对的方法,去做目前能加以掌控的事,以至于能在现实与生命的限制下,在可能的范畴中仍发挥创造力。
比如对于厌学的孩子,我们可以试着这样问话:
到什么样的程度,你会觉得这件事是在一个较好的控制状态?到时候你的情况看起来会是如何,这跟现在有何不同?
在这期间,你是如何帮助自己继续撑过来的,你做了些什么事情?是你没有厌学时也会做的事情?对于这件事的处理,你有惊讶自己何处表现的不错的吗?如果你表现得更好一些,你又会如何知道?
你希望从现在到这个问题结束之前,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有一天当事实真的发生了,你希望在这发生之前,让你对,这件事的结束没有遗憾?现在的生活中有什么不同?会让这件事是一种好的结果?
这就是在面对无法克服困难而需要有问题共处的情况下,我们要与当事人,需要寻找勇气和力量来面对于接受与问题共处的事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