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7(静心而论1346):
《建构解决之道》第二篇分享十三—— 寻找强制转介的标准与起点
非自愿来谈当事人,大多是被强制要求而来的,例如爸爸妈妈或老师(转介者)。

我们要做的首先是问他,你为什么要来?你不想来是什么力量推动你来的?(或是被谁要求来的?)被别人要求来的心情是什么?让你来你就来,一定是你有在乎的东西,或许是在乎这个人的态度,或许是在乎其他的东西,他希望你有什么样的变化?
这个时候如果当事人像连诛炮似的开始抱怨或者表达生气时,我们要做的是先去反应当事人的情绪,他看重的人事物,以及肯定他小小的优点,充分展现出共情与理解的态度,以建立关系,让对方看到善意和真诚,感觉自己安全了,才能比较快速地了解他的主观想法,针对不当想法与言论才能进行辅导。
切记这时候不要先去争论或急着针对他不当行为进行讨论,如训诫或说服,制止他的抱怨等,更不能修正他报怨的内容与态度。因为这样做造成的结果会使当事人选择闭嘴,拒绝沟通,甚至更加愤怒。
转介人一般的希望都很大,当事人往往难以实现。我们需要引导当事人尝试思考需要改变的最低底线,这样会让他觉得容易很多,从最低底线开始改变是一个起点。
如果当事人觉得一直被叫来辅导,是一件很烦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与他澄清,不用再被叫来辅导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是:正向、所欲的,可具体评量的,容易做得到的标准。最好是让当事人从中找到同意的点,效果会更好。
我们在做这些的时候,不要太受到转介者的期待,或者一直要当事人遵照转介者目标的立场,不要让当事人认为我们与转介者是一伙的,他会认为你不尊重他,就很容易放弃,不配合;我们要寻求的是当事人的需要,“你的看法呢?”“你的意见呢?”让他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哪怕有一点点同意转介者的意见,我们就可以很好利用,提升与他的合作性与自我负责能力。
所以说,我们要协助当事人了解强制转介的标准,并从中找到起点;并了解强制转介的期待与最低底线,从当事人一点点小小同意的地方开始介入,这些成功经验的正向影响,将会维持着辅导关系的稳定,并促使当事人愿意更持续投入与改变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