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课上课铃打响的时候,孩子们从操场上四面八方潮水一样向教学楼涌去。我等着小浪平缓后,也随着人流上到二楼。刚走到楼梯口,就见五一班的教室里陆陆续续走出来拿着书本和文具盒的孩子们,和我在楼梯口碰了个面,有的匆匆说声老师好,有的腼腆地朝我笑笑,有的羞怯地目光遇上我后又赶快低了头躲开,有的干脆蹦蹦跳跳,毫不掩饰心中的欢喜。见他们一个个乐呵呵地上楼去,我方才明白这节是一周一次的音乐课,怪不得孩子们像出笼的鸟儿般开心自在。我于是也受了孩子们情绪的感染,不由自主地欢喜起来,便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办公室,拉了第一个抽屉,拽了那两张自己喜欢的乐谱:刀郎的《披着羊皮的狼》和《爱是你我》,匆匆跑向四楼的音乐室。
音乐室桌子不够,孩子们却已经都坐下了,没有桌子的拿了板凳,簇拥着三两个挤了一张。我进去的时候,后面的几个人还在兴奋地嘁嘁喳喳,有的东扭西转,有的前顾后盼,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眼波流转着暗送,四十九个人头在不大的音乐室里像聚在一个小水盆里的虫儿般咕蛹咕蛹。教室前面的讲桌后,亮着的大屏幕前站着温柔漂亮的音乐老师,她好脾气地微笑着面对孩子们,手里拿着木鱼似的节拍器,正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我轻手轻脚地走过去,侧身插入后排的一个空隙中。身边的几个孩子缄口不言,有一个还可爱地伸了伸舌头。其他孩子可能马上感觉到这边儿静下来,觉出了异样,扭头看到是我,便也相互使眼色、做手势、捅腰子拽胳膊的传递信息,教室里像过电一样的,喧腾的波浪忽然平息。音乐老师会心地看完一眼,感激地笑笑,好听的呼吸一般闻花香似的声音在教室清晰地响起来。
我抬头看,见大屏幕上正中四个大字“嘎达梅林”,下面几行小字解释了这个名字。音乐老师上身穿一件米白色薄外套,下边着一条长至脚踝的棕色灯笼裙,白嫩光润的皮肤衬着闪闪发亮的眼眸,好一个年轻悦目的美人。她一个手指指着小字,边念边讲解。
原来这个“嘎达梅林”是嘎达梅林(1892年一1931年4月5日)姓莫勒特图,本名那达木德,又名业喜,汉名孟青山,蒙古族,内蒙古哲里木盟达罕旗塔木扎兰屯人。嘎达是蒙古语,意为家中最小的兄弟,“梅林”是其官职,即札萨克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的总兵。
简单介绍“嘎达梅林”的含义之后,老师又放了一段视频。视屏里讲解了嘎达梅林掀起过一场反军阀反封建的武装斗争,震撼了蒙古科尔沁草原,唤醒了草原人民与封建蒙古王公和东北军阀进行斗争的勇气。他的英雄故事拍成了电影。他的精神通过歌曲和音乐会形式等多种形式传诵。
接下来就是学唱歌曲“嘎达梅林”。音乐老师首先放了两遍音乐让孩子们静听,然后是完整的腾格尔唱的歌曲,最后才开始视唱曲子。我走到钢琴旁,找到降E大调的音阶,按小结随着音乐老师的指令配合孩子们唱音符,这样两遍以后连着唱完整的曲谱,熟练了以后开始唱歌词。老师一遍一遍提高要求,最后孩子们的声音听起来饱含着深情,满怀热爱赞美,声音低沉悲怆,听得我内心充满沉重却有力的忧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