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寒冷的冬天用热水泡一泡脚,不仅暖身驱寒,还能助眠减压,促进气血运行。
不过,有些泡脚习惯看似养生,其实很伤身体,时间长了还会加速气血损耗。
泡脚的5个误区。
1.泡脚时出一身汗
传统医学认为,出汗需要阳气和津液共同参与,偶尔出一点汗,有助于让气血流动起来。
频繁出大汗则会耗损津液,使气血亏空,甚至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怕冷恶风、口燥咽干等。
建议:泡脚最好的“火候”,是泡至身体微微出汗。尤其冬天晚上要尽量少出头汗,因为“冬主封藏”,提倡藏精养神,为的就是保护气血不外泄。
2.泡脚时间过久
泡脚时间太长,肢端血管持续扩张,在血供不佳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肢体缺血症状加重,还可能引发头晕。
建议:泡脚最好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不宜超过半小时。看着电视泡脚容易超时,要特别注意。
3.水温过热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了末梢神经炎、感觉障碍等,泡脚很可能引发烫伤,水温尤其不能过高。
建议:泡脚的水温最好控制在40℃左右,不超过45℃。糖尿病人泡脚,温度再稍微低一些,与人体体温37℃持平即可。
4.吃完饭就开始泡
泡脚会加速血液循环,导致下肢血管扩张,饭后立即泡脚有可能减少部分人群胃肠的血液供给,影响消化吸收。
建议:饭后半小时之内不宜泡脚,最好1小时后再进行。
5.泡完脚后不擦干
有些人泡完脚不及时擦干,想着自然晾干,这容易导致湿寒之气从脚进入体内,易受凉感冒。
建议:泡完脚应马上用干毛巾擦干,必要时涂抹润肤膏,体弱或生病者最好再穿双袜子。
怎样让泡脚更养生呢?
人的双足分布着70多个穴位,有三条阳经(膀胱经、胆经、胃经)的终点,和三条阴经(肾经、肝经、脾经)的起点,泡脚相当于刺激了这六条经脉和众多穴位。
1.别在洗澡前泡
泡完脚,全身毛孔打开,此时脱换衣服洗澡,很容易着凉;且洗澡的水温通常比洗脚的水凉,湿寒可能从下肢和足部进入身体。
2.未必睡前泡脚最好
晚上7~9点泡脚可以补充气血。不过,有些人气虚严重、阳气不足,泡脚后阳气更不容易内敛,可能导致兴奋,不易入睡。
3.水位最好没过脚踝
泡脚水刚没过脚踝,还是再高一点,并没有严格要求,但如果水位太浅,水很快就凉了,需要持续加温热水。
4.草药泡脚要遵医嘱
每个人的体质有差别,不同中药的药理也不同,最好在医师的个体化指导下使用草药泡脚。
比如,体寒者可加些干姜、红花、肉桂;失眠者可选择柏子仁、首乌藤、合欢皮等;体弱血瘀者可选择赤芍、当归、川芎等。
5.泡后补充水分
泡脚时人体会丢失水分,泡完可以喝200毫升左右的温开水,约是一个一次性纸杯的量。
6.最好选木制盆
最好选择木制、底部面积大的泡脚盆,令双脚轻松放入。不宜选过深的泡脚盆,以防行动不便。
7.注意通风和防滑
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病,泡脚之前可以提前通风。若泡脚时出现胸闷、头晕,应马上停止并卧床休息。行动不便的人要注意防滑,预防跌倒。
8.泡后按摩脚底再睡觉
可以趁双脚热时揉揉脚底,尤其是涌泉穴,待全身热度降低后再入睡效果最好。
9.经期慎重泡脚
如果疾病由寒凉所致,比如风寒感冒或因寒瘀血导致的痛经,泡脚是有益的。如果经期没有不适,泡脚可能会增加出血量。
这些人泡脚要谨慎。
泡脚好处虽然很多,但脚部皮肤溃疡、外伤等急性病症发作期,或部分慢性病人群不适合泡脚,以免加重症状,以下几类人要特别警惕。
1.心功能不好
如果心功能不好,热水泡脚后下肢血管扩张,回流入心的血液相对减少;若患者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狭窄,可能会诱发心绞痛。
2.腿部病患
静脉曲张患者的静脉回流功能不好,泡脚一时感觉很舒服,但会加重足踝肿胀,若合并严重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泡脚还可能加重下肢水肿。因此有腿部静脉曲张和腿脚水肿的人,不宜泡脚。
3.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让感知力下降,泡脚容易出现烫伤。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谨慎使用电热毯,切勿使用热水袋,预防足部皮肤损伤。
总之,泡脚好处很多,但要讲究方法,水温、时长、出汗程度、什么时间泡都要注意,才能将养生效果最大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