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钧就这样放弃了曼桢,也放弃了这段感情。这就是他的选择。
和曼桢失散后没多久,他就和翠芝订了婚。他并不爱翠芝,翠芝也不爱他,可他们还是很快就结婚了。
书中世钧对翠芝的态度转变,是我觉得很难理解的部分。
他和翠芝从小就认识。小时候,翠芝的妈妈很瞧不起世钧和他的家,翠芝受妈妈的影响,经常说些尖酸刻薄的话来讽刺挖苦世钧,让世钧深感受伤。因此,他一直不喜欢她,甚至是讨厌她。长大后,两家人想撮合他俩,世钧本来就很抗拒,后来又有了曼桢,他怎么可能接受翠芝呢?
在小说的第四章,世钧回南京探家,邀请了好朋友叔惠同行。叔惠问他翠芝是什么人,他极为不屑地说:“小城市里的大小姐,关着门做皇帝做惯的。”
他很不喜欢翠芝,也不想和翠芝单独相处,因此,当家里人安排他和翠芝见面时,他总会拉上叔惠。
那天,三个人一同去看电影,翠芝在上楼的时候,不小心别断了一只高跟鞋的鞋跟,翠芝叫世钧去她家帮她再拿一双鞋来,世钧虽不情愿,但也没办法,跑了一趟。回来的时候,电影已经演了一大半,直至散场,他始终迷迷糊糊,似懂非懂的。于是,他就撇下叔惠和翠芝,自己转身又进了电影院。
世钧此时就像个被惯坏了的孩子,任性而不仗义。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翠芝简直就是避之唯恐不及啊。
当母亲提到结婚,提到翠芝的时候,世钧是这样说的:
“妈,石翠芝我实在跟她脾气不合适。我现在是不想结婚,就使有这个意思,也不想跟她结婚。”
可为什么,忽然之间,他竟然轻易就转变态度了呢?
或者,是因为失去了曼桢,如果不是心爱的人,那跟什么人在一起都无所谓吧?——“有一个丁小姐常在一起打网球,当时和那丁小姐也有结婚的可能。此外还有亲戚家的几个女孩子,大概也可能和他们之间任何一位结婚的。”
或者,刚好那个时候,翠芝也很不快乐,"说是同病相怜也可以,他觉得跟她在一起的时候,比和别人作伴要舒服得多,至少用不着那么强颜欢笑。"
又或者,就像他结婚前跟叔惠说的那样,"从前那种任性的年轻时代已经过去了,而现在是稳步进入中年,就应该按照他们那个阶层的人们所习惯的生活方式,循规蹈矩地踏上人生的旅程。”
总之,他和翠芝就像两个受到伤害而不知所措的孩子一样,茫然无主,匆匆忙忙地抱在了一起,妄想互相取暖,却根本无法温暖对方。以至于婚后多年,有了一双儿女的他们,仍然同床异梦:他,想着曼桢,她,念着叔惠。
世钧和翠芝结婚,是他们两人共同的选择。
如果世钧不那么着急地和翠芝结婚,曼桢从祝家逃出来之后,一定会找到他,那么,他们之间的结局一定不一样。
至少,不会有世钧和翠芝的貌合神离;
曼桢也不会为了孩子,忍受屈辱,嫁给祝鸿才;
更不会有十四年的岁月蹉跎,无可挽回。
所以,缘分,深深浅浅,是天意弄人,更是人性使然。
所谓命运的捉弄,缘分的玄妙,情势的逼迫,其实,最终都离不开个人的选择。这才是造成这场悲剧的根本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