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一·三六】
靖逆侯张勇,字非熊,国初定鼎,即仗剑出关,求见英王。王大奇之。提督甘肃,知吴三桂将反,命子云翼间道入都,首发其奸。圣祖亲解御袍赐之。功成后,谥襄壮。相传其封公梦夏侯惇而生侯。薨后葬坟,掘地得夏侯碑碣,亦一奇也。性好吟诗,《过崆峒》云:“蚩尤战后久消兵,此处犹存访道名。万里山河尘不起,松风常带凤鸾声。”
张勇(1616—1684),字非熊,陕西咸宁(今陕西西安)人,清朝名将,河西四汉将之首。原为明朝副将,后归顺清朝,担任游击,随孟乔芳转战陕甘,镇压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升任甘肃总兵。后又随洪承畴经略湖广、云贵,升任云南提督。康熙二年(1663),张勇改任甘肃提督,此后镇守甘肃十余年。三藩之乱时,张勇被封为靖逆将军、靖逆侯,切断甘肃叛军与吴三桂的联系,加少傅兼太子太师。康熙二十三年(1684),张勇到丹山防御青海、蒙古,途中在甘州病逝,追赠少师,谥“襄壮”。雍正间入祀贤良祠。著有《张襄壮奏疏》六卷。
英王,指爱新觉罗·阿济格(1605—1651),满洲正白旗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之胞兄,母为大妃阿巴亥。皇太极时期参加过攻打明朝边境以及朝鲜的作战。崇德元年(1636),阿济格进封为武英郡王。清军入关时,作为清军前锋随多尔衮入关。顺治元年(1644)封和硕英亲王。又以靖远大将军沿长城入陕西,又自陕西出河南、湖广、江西,屡败李自成,杀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顺治五年(1648)又以平西大将军督师征讨姜瓖在大同的叛乱。顺治六年(1649)要求封叔王,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多尔衮死后,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幽禁期间,益加狂暴无礼,在监房内私藏大刀,暗掘地道,声称要放火烧毁监房。终被赐死。按中国古代封建爵位制度,一字王是国王、亲王。故而英亲王也称英王。《清史稿·卷九十》:“顺治元年,命英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征流寇,赐敕印。”
提督,音tí dū,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为武职官名,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清朝时,于各省地方额设提督十九人﹐秩从一品﹐统帅所属绿营官兵,是一省绿营最高级军官。计有直隶、福建、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兼辖水陆提督者,江南、浙江各一人;其以巡抚兼提督事者,有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人。另设外海、内河、长江、福建、广东水师提督各一人。凡水陆提督统辖所属官兵﹐各就其职掌,分防要地,或游弋巡哨,修整武备,皆受总督节制。清还在京师设“九门提督”一人。顺治元年(1644),清廷入关,定都北京,设立了军警合一的军事机构“步军统领衙门”,主官为“步军统领”,辖制满、蒙八旗步军营及九门官兵,同时节制南北巡捕二营,即绿营马步兵。步军营主要防守内城,按八旗方位防守。巡捕营主要防守外城(也称南城)及郊区的重要地方。顺治十六年(1660),清廷增设巡捕中营,仍由步军统领衙门主官节制,是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乾隆四十六年(1781),清廷将巡捕三营(南、北、中)增为五营,皆为步军统领衙门节制,至此该衙门主官称谓正式变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一职由于关乎京师防务,所以自设立以后主要由满族大臣担任。
张云翼(生卒年不详),字又南,清西安咸宁(今陕西长安)人。靖逆侯张勇次子,第二任靖逆侯,康熙二十四年(1685)袭封。康熙二十五年(1686)授福建陆路提督。以大理卿驻泉州六载,统属队伍,井井有条。暇则酌酒论文,弈棋赋诗。曾为民祈雨,民颂其功。卒,谥恪定。著有《式古堂集》。
圣祖,音shèng zǔ,帝王的先祖和皇帝的庙号。多特指开国的高祖。《汉书·王子侯表上》:“大哉,圣祖之建业也!后嗣承序以广亲亲。”《晋书·乐志上》:“赫赫太上,巍巍圣祖。”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新太祖王莽、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圣祖庙号始于唐朝,起初唐朝皇帝巩固自己的统治,专门给老子李耳创立的庙号。到宋朝时期,此庙号在汉族历史上依然是一种追封先祖的模式,比如“宋圣祖赵玄朗、蜀圣祖王子晋”。本条诗话中的圣祖指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熙帝死,按旧典,其庙号本应称宗,但在雍正帝的坚持下,定为祖号。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二十四日,诸王大臣奏请大行皇帝尊谥庙号,伏俟皇上亲定。雍正帝说;“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猷以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博,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大臣、官员等议奏:“谥义曰:帝王功业隆盛。引古者,祖有功之义得称祖,此经书可据者。臣等谓‘圣’字可以赞扬大行皇帝之峻德,惟祖号可以显彰大行皇帝之隆功。恭拟敬上。尊谥曰: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曰:圣祖。”雍正帝召诸王大臣等谕曰:“诸王大臣官员俱深悉我皇考一生神圣实行,同心合词,恭上尊称,无一人异词。甚惬朕怀,朕之哀思,庶可稍释。”谕毕,雍正帝用针刺破中指,用血将奏文内“圣祖”二字圈出,敬恭高捧,交与大学士赉出。从而定下了康熙帝的庙号和谥号。康熙的“圣祖”庙号已不是追封先祖模式了。
圣祖,指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1722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内外形势严峻。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少年时挫败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成年后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但其标榜仁政,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康熙六十一年(1722)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封公,音fēng gōng,即封翁,封建时代因子孙显贵而受封典的人,一般指父亲。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苏州张少仪观察为诸生时,封公谪戍军台,徒步入都,为父赎罪。”此处,“封公”指张凤孙(字少仪)的父亲张之琐(字坚孟)。清·梁章钜《归田琐记·李文贞公逸事》:“时公方九岁,随其封翁杂立稠人中。”文中的“封翁”亦是指李光地(谥“文贞”)的父亲。
夏侯惇(?—20),字元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与吕布军交战时,曾一度被擒为人质,又被流矢射瞎左眼。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青龙元年(233),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庙庭。夏侯惇一生多在军旅,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
崆峒,指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主峰海拔2123米。“崆峒”一词,一般注释为“山名,在甘肃境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传说,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笔下多有赞誉。
蚩尤,音chī yóu,传说中制造兵器的人,又传为主兵之神,与黄帝、炎帝并称中华三祖。一说为东方九黎部落首领,有兄弟八十一人,相传以金属(铜)为兵器,后与黄帝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失败被杀。据《述异记》记载:蚩尤氏的耳鬓如剑戟,头有角。《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孔子三朝记》记载:“黄帝杀蚩尤于中冀,蚩尤股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为解。”解,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
凤鸾,音fèng luán,释义:1、泛指凤凰之类的神鸟。唐·令狐楚《游义兴寺上李逢吉相公》诗:“凤鸾飞去仙巢在,龙象潜来讲席空。” 唐·宋若华《嘲陆畅》诗:“十二层楼倚翠空,凤鸾相对立梧桐。”2、比喻佳偶。清·李渔《风筝误·惊丑》:“主婚作伐两凭谁,如何擅把凤鸾缔。”3、指笙箫等乐器。《云笈七籤》卷二十:“建紫毛之节,驾飞云丹舆,前吹凤鸾,后奏天钧。”相传,黄帝第一次来崆峒访道时,广成子未见。黄帝怀疑是否广成子觉得自己心不诚,便让臣下百官在山下焚香并歌舞,声震山谷,广成子遂来一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