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文学死亡是指日可待的。”著名网络作家慕容雪村一语既出,便在文坛引起轩然大波。
我们承认文学昔日的经典式样日渐式微了,“消费”成了新文学的一大特征。小说的品质开始迅速退化:精神资源和思想穿透力贫乏,对人性关注的漠视与淡化;诗歌更是成了一个失踪已久的文体;只要语句尚且通顺,就都可以被当作“散文”了;戏剧则彻头彻尾地沦为电影和电视的打工者;而文学期刊也开始纷纷“转型”,大量刊发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
文学在未来真的会消亡吗?今天就来一起探讨下。
1,文学的出现,应该是和人类进化同步。
记得历史教科书上提到过,文学最初,不过是古人在满足基本生存之后,在岩洞石壁上涂涂画画的象形文字,这些文字所记录和表达的意思,很可能就是文学的最开始的雏形罢了。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文学逐渐发展壮大,出现了形式丰富的文学形式,于是后来就有了唐诗宋词元明曲的文学异常繁荣昌盛景象。随着文学日益繁荣以及对社会影响力加深,文人的社会地位也日渐高涨。大凡稍有见识的国人都知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文臣武将,辅佐帝皇治理朝政,平定天下。文人和拿“枪杆子”的武将平起平坐。可见,百无一用是书生并不是自古如此。古时候刑不上大夫之说,大夫所指的就是文人墨客之类。帝皇对文人如此特赦 ,可以看出当时文学对社会影响的力量。
据说,文人社会最高地位的时期,不是宋朝,而是民国。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传统的国学还是在社会上占据主导的地位,但是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社会开始反思,整个社会都洋溢着要改变变革,要向西方学习的氛围。这些宣扬社会进步的文人墨客自然受到老百姓的追捧,由此整个社会上都有着尊敬这些学者大师的气氛,长期以往,大家都会去主动学习,主动想向这些大师靠近,于是社会上的文人大师就越来越多,成为了大师辈出的时代。文人受到追捧,文学作为文人活动产物,自己是不受怠慢了。
2,低级次文化的出现,纯文学的现实之没落
不知何时,文人开始变成臭老九,与下三流相提并论。文人变成了社会可有可无的一类人。因为,即使一篇文章错字连篇,也不影响他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一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氛围,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文学变成了疯子才干的活儿。再者,现如今,把文化单位全部市场化,文化最后就变成了逐利工具,报社杂志社也都纷纷转型,把文化阵地变为了赚钱消费的方式,什么都市场化,量化,利益化了,这是文学的悲哀还是社会的进步呢?
君不见,一些迎合低级趣味的文学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冒头。一些精神鸦片一样的网络游戏等纷纷占领了文化领地,把传统文化逼到了角落,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而那些以物质消费为主的次文化也大量出现,什么餐饮文化、娱乐文化、电视文化、KTV文化,这些倒一下成了人们低级次文化的消费主流,而那些传统的文化精髓却被时代弃置一旁,无人问津。商业化的营销模式开始被引入文学,文学开始成为一种消费方式,“实用性”“趣味性”越来越成为当下文学阅读的出发点。
3,文学不会消亡,它只是在进行自我反省和重建
托尔斯泰说:“写作的职业化是文学堕落的主要原因。”现在,不仅写作职业化了,而且是工业化了。因为,作家已和其他三百六十行一样只是一个职业或者只是一门手艺了;作家的身份、名气、独特的生活经历成为了商业炒作的卖点和读者阅读的风向标。
但文学真的会消亡么?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文学是人的根本之学,是人类的精神所在,是我们的心灵和灵魂赖以存活的家园。
文学家金惠敏说:“文学总在‘方生方死’,之所以‘死’,是因为电信时代人之间的距离被压缩为趋零距离。同时,文学进入影视就必须臣服于图像,接受图像对语言的傲视、挤压、收编和霸权。”这就造成了对文学审美的解构和重组。文学看似在消亡或减弱,其实在这些假象的背后,文学正以新的力量和发展态势在进行自我刷新和重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永远不会消失。
而大哲学家黑格尔很早就认同这点,他的哲学认为,人的绝对精神有三种形式:艺术的直观形式、宗教的表象形式和哲学的思维形式。艺术——宗教——哲学,是绝对精神发展中的三个环节,是辩证转化的三个步骤,是后者对前者的扬弃。可见,艺术是不会消亡的,它融入了宗教和哲学。
结语——
如果说文学是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产生了,那么文学也只能在人类灭亡之后才会消亡。因为“文学就是人学”,既然人依旧存在,文学怎会消亡?只要有一个作家不相信,只要一个人还在写,文学就不会死亡。只要有人热爱文学,就如同人需要吃饭一样,文学就不会消亡。
结论:文学消亡论是个伪命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