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的提问是:《心经》的“心”指的是什么。
很多人觉得心经的“心”应该是人心。心经嘛,就是纯净人心的经。当然,还有些人因为分不清“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认为这部经应该叫“多心经”,感觉有点玄之又玄的味道。但这些,都是错的。
心经的“心”应该代指的是“核心”,也可以引申为“刚要”、“纲领”。那它是什么的核心呢,它是般若系的核心。
所谓的般若系,是指以《大般若经》为基础的佛教一宗,相比禅宗、净土宗,般若宗不太那么出名,因为其他的宗派或多或少是避不开般若系的内容,所以很多般若系的很多内容就和其他宗派融合了,单独以般若为宗派的,现在是很少了。
那么般若系或者说般若宗又是什么派系什么宗派呢?它和佛教其他宗派的区别是什么呢?它怎么就融入到佛教的其他派系里了呢?
简单来说,般若宗就是佛教派系里讲“空”的两支中的一支。佛教的“空”很博大精深,理解起来很难,勉强来说,释迦摩尼认为世间任何事、物都是因缘聚合的产物,而因缘终将消散,所以一切事物都会回归于“空”,然后再在“空”之中产生出其他事物。
而佛教对于构成因缘聚合的“空”是什么,存在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认为“空”是有基本构成元素的,当一切事物细分到称之为“极微”的单体时,就不可以再分了,这种对“空”的理解叫做“分析空”。而另一种理解则认为,没有所谓的“极微”,任何的“极微”都可以无限再分解下去,直至无穷尽,这样的理解,叫做“般若空”。
秉持“分析空”的,基本上以小乘佛教为主;而“般若空”则是般若宗的核心,秉持“般若空”观的,一般是大乘佛教——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摆一摆大乘小乘到底有什么区别。
中国基本上是大乘佛教的天下,所以中国的各个佛教宗派,也基本上是以“般若空”作为世界观的基础——般若宗的很多东西就这么融入了各宗各派。
般若系的经典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大般若经》。但这套书太大了,足足有六百卷。正常人基本读不下来,不是般若系的僧人,也很少有人能精研这套经典。所以涵盖了《大般若经》核心思想、核心主旨的《心经》就应运而生了。《心经》对于没有时间和机会研读《大般若经》的人来说,就是简单介绍“般若空”观的基础;对有时间和机会研读《大般若经》的人,《心经》又有点像是基础提纲,起一个引领的作用。
一个有趣的例子也能佐证这件事,之前说到过心经的体例和一般的经文不一样,在正文开头并没有“如是我闻”这一句。为什么呢?一个解释是很有可能这经本就不是佛祖所说的,而只是僧人们总结的一个提纲,所以并不敢在前面加“如是我闻”——如果佛祖没这么讲过,加上这句,那就算是谤佛了。
另外再说一下,一些其他民间传闻里讲,唐僧从西天取回的真经是救世人的,而唐僧本人其实修心的是《心经》——比如西游记中唐僧从乌巢禅师处得传《心经》,这个就是唐僧自己修习的功法。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玄奘本人在印度修习甚广,而他最拿得出手的应该是《瑜伽师地论》,他就是凭借在这部经书上下的苦工,在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博取了极高威望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154/b5fe58bfa0b5278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