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简书电影院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真,李安不完美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真,李安不完美

作者: rivert | 来源:发表于2016-12-11 14:52 被阅读35次

    李安拍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到什么程度?一个男孩的一天。这一天,他选择重上战场。如果它是部2D电影,熟练工李安拍这样的情节,相当于把摄影机往站台一放,拍火车进站的画面。简单到了这样的地步。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制作了一部名为《火车进站》的50秒无声纪录片。当时放映时,观众被直冲而来的列车画面吓得惊慌失措,甚至尖叫着跑到放映机的后面。这是电影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第一次冲击。卢米埃尔兄弟被称为电影之父,《火车进站》是他们的代表作,也是电影草创时代的代表作品。

    李安做3D、4K、120帧,做了两年。漫长的两年里,不知道他心里想没想起《火车进站》?

    电影是最晚诞生的艺术,是为第七艺术。之所以电影自成山头,是因为它的叙述语言和其他艺术有很大不同:它是有关时间和运动的艺术。一百多年来,电影人都是在一张银幕上讲故事,时间和运动都发生在这张平面上。

    各艺术品类中,摄影和戏剧是最接近电影,它们之间的不同体现为摄影的时间是静止的,戏剧和观众的距离、时间是固定的,而电影的表现力来去自如,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精华。但电影本质归根结底还是时间和运动。

    李安把3D、4K、120帧的技术视作真正的3D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新技术带来最大的挑战,不是清晰和真实的争论,而是要摸索出一整套新的叙事语言。从2D到3D,从平面到立体,你看到得更多、更清晰,电影的信息容量大大提升,更加接近真实生活,叙事语言也得做出相应改变。

    在如此清晰、全面、立体的影像里,表面看导演拥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也暗藏了另一个问题:导演该如何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停留在剧情的主线上,而不被背景的噪音分心?

    现实生活很芜杂,充满了背景噪音。电影再接近生活,其实也是做了减法:删减无关的信息和冗余的噪音。3D、4K、120帧新技术下,越逼近真实的画面,背景噪音越大,抓住观众注意力越难,导演构建画面的难度越高。

    电影有很多镜头都是对准人的一张大脸,斑痕和毛孔一览无余,更别说表情了。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避免了画面的背景噪音,二是更容易地表现情绪,进入内心。当一张脸的全部信息都丝毫毕现地呈现在银幕上时,阅读这张脸本身就是在看一部戏剧。这时,电影接近文学了。

    有一场戏,比利·林恩和球队大老板在房间里单独聊天时,大老板来回踱步,他的脸时不时凑近到镜头前充满整个银幕,而镜头也不时对准比利的脸。这场戏纯粹是两个意志的交锋。一个老奸巨猾,一个犹豫挣扎,满满地写在脸上。脸是意志的武器。

    新技术使用的摄影机体型巨大,也局限了镜头的运动能力,迫使李安把镜头对准人物的表情,藉以挖掘人物内心的戏剧性。但是,你能一部电影只看一张脸吗?

    新技术大大改善了运动镜头。镜头按照真实的速度一扫,导演要表达的重点一览无余,不必像以前那样使用慢镜头。但中景静止镜头时,观众就很容易分心了。

    电影的空间获得大幅扩展,现今的叙事语言已略显老态。我们想象一下,假如新技术的摄影机变得和斯坦尼康一般大小,甚至缩小到iPhone大小的地步,它能发挥多大的威力?届时,电影的叙事语言还是现在这样吗?

    所以公认《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比《阿凡达》的3D技术更有创新,原因在此。《阿凡达》推广的是一个视觉标准,李安提出了一种新的叙事可能。

    这部电影的李安并不完美,他只是通过一部电影,重新叩问巴赞的经典问题:电影是什么?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要有接二连三使用新技术的作品诞生,才能逐渐摸索出答案。从全球的票房数据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貌似是亏本了,新技术的存活还是个未知数。不过乐观点想,未来站李安这边。毕竟新技术应用还是非常广——比如:做直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真,李安不完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lp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