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刻意练习让你从新手到大师

刻意练习让你从新手到大师

作者: 倪生贵 | 来源:发表于2020-02-21 19:38 被阅读0次

1、首先,我要说:任何智力正常的人,找到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都有可能成为世界记忆大师。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因为天生记忆力好而去参加比赛成为记忆大师的。所有的选手都是先要掌握记忆的方法,然后经过大量的刻苦的训练,参加比赛达到一定标准,才能称为世界记忆大师的。

2、以前经常有人问我,说:自己资质很平庸,记忆力也一般,能不能练成记忆大师。我认为只要有这个想法都可以去试试。我觉得不要被目前对自己的认知所局限,很多的记忆大师都是从一个懵懂的记忆小白开始的,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在训练的过程中究竟能达到怎样的水平。结果很多人成了记忆大师,还有人成为了记忆冠军,甚至有些人因此登上了更大的舞台,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所以只有真正踏上这条路的人,才知道自己能够到达多远,能攀的多高。

3、通过记忆的训练我有一个执念,就是你练习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给大家讲一个小学课本当中出现的故事。在古时候,一个神箭手在一个广场上表演射箭,每一次都能射中靶心,每一次都迎来热烈的欢呼。但是旁边站着一个老头,却冷冷的矗在那里,说:你这个只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神箭手自视甚高,他不喜欢这样的评价,他期待别人的赞美。于是他非常反感,他走向那个人说:你能射中靶心吗?你能射的像我一样精准吗?

4、这个老翁说:没办法,但是我让你看一个东西。因为他卖过油,于是他拿出一个瓶子,这个瓶子有着很长的瓶颈和一个小口,老翁端起大桶中的油,正好倒进了那个小瓶里,没有溢出一滴油。然后,他看着神箭手说:你可以做到吗?神箭手知道他做不到,因为他从没有练习过这种技能。老翁说:我没办法向你射箭一样,就像你也没办法像我一样倒油一样,这只是熟能生巧罢了。

5、通过这个卖油翁的故事,我们知道你不会一样事物,只是因为你没有经过练习而已。当你遇到不会的东西的时候,不要慌张,想想这个卖油翁的故事。只要通过练习,虽然不一定能达到顶尖的水平,但是你一定可以学会这样一个技能。

二、成为大师需要一万小时吗?

当然学会只是入门,那怎么才能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呢?通常很多人都有一个标准答案:练习一万小时。“一万小时”理论来自马尔科姆的《异类》这本书,这本书影响力很大,他为我们揭开了天才的秘密,他告诉我们天才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出来的,而且需要练习一万个小时。

很多的领域要练习的时间不同,要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当然要花很多的时间,甚至一万个小时只不过是世界级的最基本的水平。但是在一些领域,比如体育,音乐方面确实需要一些天赋,可能没有天赋再怎么练也没有用。当然我认为成为一个一般的选手努力就够了,当然如果要成为顶尖高手,和天赋还是有一点点关系的。  还有所谓的天赋也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

那么,无论是需要天赋,还是要训练达到多长训练时间,我们究竟怎么做可以做到掌握一项技能呢,其实很简单我们需要使用正确的方法再加上大量的练习,就可以掌握这种方法。为什么我们需要大量的练习,其实通过大量的练习,我们的大脑结构在发生着变化。

人脑到底是怎么掌握一个技能的,有两个理论。

一个是比较主流的理论说这是神经元的作用,完成一个动作需要激发很多个神经元,如果这个动作反复做,那么这些神经元就会被反复的激发,而神经元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经常被一起激发,他们最终就会连在一起。

因为每个特定技能需要调动的神经元不同,不同技能在人的大脑中就形成不同的网络结构。

另一个理论,认为神经元的连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包裹在神经元伸出去的神经纤维外面的一层髓磷脂组成的膜,髓鞘。如果我们把神经元想象成元器件,那么神经纤维就是连接元器件的导线,而髓鞘相当于包在导线外面的胶皮。

这样用胶皮把电线包起来防止电外泄,能够使得信号被传输的更强,更快,更准确。当我们正确的练习时,髓鞘就会越包越厚,每多一层都意味着更高的准确率和更快的速度,髓鞘,把小道变成了高速公路。

不论是是那种理论,最后我们的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技能是人脑中的一种硬件结构,是“长”在人脑中的。这意味着如果你能打开大脑,你会发现每个人脑中的神经结构都不一样,技能很不容易获得,一旦获得了也很难抹掉。

练习,就可以让自己的大脑长出各种复杂多变的“网路形状”来。如此一来,高手与普通人就有了本质的区别。高手拥有长期训练获得特殊神经脑结构,练习呢,就是对人体的改造。

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迅速的地把技能“长”在身上呢?

首先1、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2、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那么如果一个选手,想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光知道练习一万小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真正的关键不是谁练得时间长,也不讲究谁练得苦谁的心最诚,而重要的是训练的方法。那些进步比较快的选手,都是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的人。

也就是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刻意练习》的作者艾利克森告诉我们,只有在刻意练习的情况下,一万小时这个概念才有用。埃里克森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也是刻意练习这个法则的原创者,他的工作就是研究各个领域那些最杰出的人物的怎么样获得最优秀的表现的。比如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等这些领域,他发现所有的这些杰出人员都遵从刻意练习这个法则。因为我也是在研究记忆训练的时候,读了很多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我认为《刻意练习》这本书是讲训练方法讲的最透彻最深刻的一本书。不仅帮我们理清了很多学习当中一些模糊的概念,甚至他巅峰了我们对学习的认知观点。在我看来这本书一定会成为学习领域的经典著作。

那么下面让我们讲讲:刻意练习究竟是什么。

刻意练习包括四个方面:

1、只在学习区学习。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要有及时的反馈;

4、练习是高度集中注意力。

我们将在这里练习我们的记忆训练,逐一展开讲解。

1、只在学习区学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训练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训练者必须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持续地在“学习区”做事。

最近我读到一个关于学习的具有启发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有一种昆虫叫掘地蜂,黑色,个大,善良,居住在地下。你要是不伤害他,他就不蛰你。被誉为蜂族中的高富帅,昆虫界的战斗机。掘地蜂智商高,拖着食物回来时,先把食物放在门口,警惕的进洞里巡逻一圈。确信一切正常,这才把食物拖进来。

——但蜂高一尺,人高一丈。高智商的掘地蜂,被智商更高的科学家盯上了。

当掘地蜂拖着食物回来,放在洞口,进洞巡示时,科学家悄悄的把食物拿远一点点。

掘地蜂巡示正常出来,咦,我的食物呢……发现附近有块食物,立即兴奋的扑过去,拖到洞口。然后,掘地蜂把食物放在洞口,进入洞中巡示。

趁这机会,科学家再把食物拿远。掘地蜂出来,咦……又向远处的食物冲过去,拖到洞口,继续进入洞巡示。

科学家再把食物拿远。掘地蜂出来,重复此前步骤,冲向食物,拖至洞口放下,入洞巡示。科学家把食物拿远40多次,掘地蜂拖回来40多次,放在洞口40多次,进入洞中巡示40多次……次次动作都一模一样,也不嫌累得慌。

原来,看似高智商表现的掘地蜂,实则不过是遵从刻板的基因指令!

针对掘地蜂的行为,我想问问大家:“你确信自己不是一只掘地蜂吗?”。

真正的练习不是像掘地蜂一样重复刻板的基因指令,也不是为了完成训练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去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1、比如:我们在竞技记忆训练当中,当你达到一个目标的时候,就要迅速的转入下一个目标,时刻让自己保持在学习区训练,进步就会很快。听说曾经的世界总冠军王峰训练的时候,就给自己每天定一个目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达到目标就不吃饭,严格要求自己。当我听到这个故事,我也曾经一度疯狂模仿王峰(世界记忆冠军),也是没有达到目标好几顿饭都没有吃,以至于有一段时间饿的面黄肌瘦。

作为一个迫切提高自己成绩的选手,就要严格要求自己,避免自己进入这样的舒适区,不要成为那只看似聪明的掘地蜂。

二、针对性的练习

1、刻意练习要针对性的练习,没有针对性的练习,就是瞎联,针对性的练习也是避免待在舒适区的一种方式。我们要把一块大的蛋糕切成小块,“分块”去练习,而且要一块一块的反复练习。

2、对照我们的记忆训练,在训练中,我们把记忆的过程分块练习,所以每一个项目几乎都需要读-联-记,而不是一上来就去记,直接去记的效率和进步速度会慢很多,通过读数和联结会让你的转化变快,等转化达到一定的时间,再去记忆就会进步很快,也会省力很多。

3、练习的过程中要对自己的错误非常的敏感。很多人在训练的过程中,因为要完成一定的训练量,无视自己犯的错误,要多去总结自己的错误,发现错误当中一些共性的存在,当你发现这一系列错误的时候,把它针对性的总结改善,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你的准确率就会越来越高。其实我们训练记忆项目,就是不断提高准确率和速度的过程。

4、比如说你数字记忆的速度上不去,我们后 就可以把它切成小块。先分块:读数,联结,地点,记忆简洁度,记忆的节奏,这几个方面去改善。一块一块的拆开进行拆解练习,通过提高眼脑直映的速度,联结的速度主动动作是不是固定,过地点的速度,记忆过程是不是简洁,记忆的节奏要均匀等等,把这些小块都拆分训练好了,大的组块记忆的速度也就自然跟上去了。

5、小的组块做好了,然后剩下的就是重复,重复,大量的训练了,同样没有捷径,要让你的大脑逐步的适应你的训练水平,适应你的准确率和速度,逐步往上加,让你的水平能够稳定的推进。

三、随时获得反馈

刻意练习需要及时反馈。反馈就是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有及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进步速度非常之快,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这种反馈,想要提高水平就很难了。

记忆训练过程我们要做训练记录,比如我们有秒表计时,我们把记过的内容写在记录本上,这些训练记录,可以及时的反应我们的准确率和速度。但是如何改善它,让成绩变得更好,能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掉,这个时候就需要反馈。

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训练情况。我们以为自己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比如有的选手40个数字可以记到20秒左右,就以为自己快数可以记到240甚至以上了,但是实际测试的时候却往往达不到。所以我们自己制造反馈,可以训练完一些基本功之后,进行自测和模拟进行反馈,发现自己的训练问题,从而改善提高。

有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可能自己解决不了。有句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需要一个旁观者来指出我们注意不到的错误。反馈者不一定水平要比你高,关键是他们不是你,他们可以从你看不到得角度看你。我们可以和周围训练的人,或者最好有老师为你及时的指出训练当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让你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而不是没有反馈情况下,自己在那里瞎捉摸,掉入一个一个的坑里。

同时通过反馈,可以让你看到你进步的速度。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有没有进步,如果你在训练的过程中,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训练这些下一步可以达到什么水平,那就练习的太盲目了,所以说,练习要看到结果,要明确知道自己所处的训练状态和进步速度。

不管是自我反馈还是接受外力的反馈都可以让你进步神速,避免你掉坑,让你能够迅速的成长,所以反馈是刻意练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四、练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

刻意练习不好玩,练习需要重复,而重复一定不好玩。它要求练习者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如果你觉得是在享受练习的过程,那你就不是刻意练习。脑力训练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如果抓不住注意力,那你的训练就很糟糕。

还要用整块的时间去练习,就是很长的时间,你都在训练。而不是一遍训练,一边玩。比如你练习了一个上午练了4个小时,而你零零散散抽4个小时的练习就不如你集中起来练4个小时。而且练习时要高度专注。越专注,进步的速度越快。

以上,就是为大家分享的刻意练习的部分,和我们的竞技记忆训练是通用的,刻意练习要有四个条件,首先,你必须保持在学习区练习,让你持续的进步。然后,懂得把一个组块分解,拆分去练习,完成一小步,向前一大步。然后,要做及时的反馈,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及时调整优化自己的训练。然后,训练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注意力越集中,你的每一次练习就越高效。

当然我们的竞技记忆训练知道了需要刻意练习还不够。要成为一个记忆高手,赛场上的佼佼者,你还要具备一些其他的能力。刻意练习可以提高技术水平,我们还需要在把自己的水平正常发挥在赛场上。比如要有好的心态,赛场上出现突发状况随机应变的处理方式,一定的实战经验等等,都是一个顶尖高手所要具备的。

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个哥们,在他的项目上拿下了8块金牌,创造了单届奥运会个人摘金的记录,他就是美国著名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在一次采访中,他说自己之所以可以取得,这么辉煌的成绩,除了努力的付出,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根于他的教练,因为教练会在平时训练的时候故意给他制造各种的“麻烦”,比如突然断电,让他在漆黑的泳池里继续训练,比如故意往他身上丢东西,以达到干扰的目的,比如提前弄坏他的泳镜,让他在水下无法睁眼等等,这些看似奇葩的训练方法,恰好锻炼了他的抗干扰能力,所以他说,自己现在可以在任何恶劣的条件下,毫无分心的专注于比赛,不会有太大的发挥失常,所以当我们在训练或者比赛过程中,遇到各种“麻烦”的时候,不要抱怨,把它当作是对自己抗干扰能力的一种锻炼。

我也在训练我的学员的时候,经常这么干,加入了抗干扰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对于那些经常很容易受外界干扰的选手非常有用,只有在平时的训练当中身经百战,到了赛场上遇到各种情况都可以适应,从而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同时也要懂得去创新,研究更高效的记忆方法和训练方式,帮助你更加快速成为这一领域的高手。

最后,竞技记忆训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提高了我们的记忆力,改善了我们的记忆方式。而是从训练的过程中培养了我们的专注力,让我们更自律,更有耐心去做一件事。让我们懂得怎样能够快速的掌握一项技能,还有在遇到瓶颈时,如何想办法去突破它。这些都是我从竞技训练当中收获来的。而且这种能力可以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让你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感觉到有力量,有方法可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刻意练习让你从新手到大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rh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