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作家》读书第三天,今天阅读了第一章和第二章。
第一章《四种困难》,作者总结了自身的经验,认为在写作过程中会有四种困难会不断重复出现。对于处于低手阶段的我来说,第一个困难是我最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写作本身的困难,即要不要写作。困难的根源可能是年轻和自卑或因为顾虑太多而形成的尴尬。这点,我深有体会。曾今,为一声赞美沾沾自喜,为一次批评怀疑自己。说好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真正能够做到,需要大修为。
如今,这第一种困难我正积极的面对它,即使反复发作,我也必须想办法克服。在这里,要感谢无戒写作学堂的老师给予无私的鼓励和帮助。
至于其他的三种困难,与我来说,应该是成功克服第一个困难之后可能出现的,暂且忽略。
在我的心中,作家是高不可攀的,我和作家之间横亘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不可逾越。本书的第二章《作家是什么样的人》告诉我们真正的作家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异于常人的气质。
作家应该属于艺术家,他们用文字向世人展示美和丑,欢乐与悲伤,述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艺术家,在我这个普通人的眼里,应该是有些神经质、情绪化非常严重的一个群体,因为梵高、因为李白、因为海子......但是,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她认为,除非亲眼所见,这种行为是不存在的。
这种观点,之前我是有所保留的。直到有一天,我看了贝多芬的传记。
贝多芬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也是个命运多舛的人,有着苦难的童年。周围的人说他很傲慢而自由不羁,举止粗俗,阴郁......起初,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艺术家的气质,异于常人的。然而在看到贝多芬的遗书和与好友之间的书信后,我改变了自己错误的可笑的看法。
他在遗嘱里说,世人把他看做是一个疯癫的愤世而傲慢的人是不公平的,自童年起,他的心灵和精神便都是趋向温柔仁慈的情感。后来,由于健康出了问题,被一些庸医耽误,后来愈加严重。因为自尊和孤独,他便显得与世界格格不入,外在的表现就成了傲慢无礼。
在遗书里,他述说自己无数次的渴望与人接触,然后却什么也听不见。他请医生好友向世人述说他的病情,至少社会能尽量地与他言归于好。在贝多芬的遗书里,我感到他对这个世界强烈的爱,不管世人如何对他,他用自己坚强而热烈的道德信念和对音乐的热爱积极的回报世界予以欢乐。
是的,除非亲眼所见,艺术家或者作家气质肯定不是天生的神经质和情绪化的异想天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尚能保持孩童般的天性和敏感(不由得就想到了齐白石老人,这个一辈子如孩子般追求纯真和美的艺术大师),这才是作者认为的天才作家的气质。
所以,作家气质并不是神经质和情绪化,作家也不是不可企及和高不可攀的,保有坚定的信念,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正确的训练,你也可以达到自己能够写作的目标。
说到正确的训练,也就看到作者所说的双重人格的说法,也是第一次听说了这种训练写作的方法。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点:“性格分离”并不总是心理变态,尤其对于学习写作的人来说。
我的理解就是,当我们在学习写作的时候,常常会把自己代入人物形象中去,想象的场景中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而在现实中,另一个自己会理智的审视创作的人物的言行举止是否合适,是否充分体现我想要表达的内容。
沉默寡言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可能会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性格分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