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到《绿皮书》这个电影名时,我以为它是一部无趣的政治片。作为一个对美国历史不太了解的人,我觉得绿皮书应该和蓝皮书、白皮书意思差不多,是政府公布的某种文件。随着电影内容的推进,绿皮书的真实含义才浮出水面。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尽管黑人早已获得解放,但是种族歧视现象仍然很严重,尤其是在美国南部。很多餐厅和旅店都不允许黑人进入,甚至还有骇人听闻的“日落城镇”,非白人必须在天黑前离开,否则就会面临警察的逮捕或民众的攻击。而绿皮书标注了所有允许黑人进入的餐厅和旅店,为黑人出行提供了便利。时到今日,绿皮书的存在俨然成为黑人受到不公待遇的一个鲜活证据。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个男人之间的友谊。一名上流社会的黑人钢琴家唐·雪利,因为要去南方巡演,需要物色一名专职司机。来自底层的意大利裔白人托尼是获得推荐最多的人选。托尼在夜总会工作多年,头脑灵活,彪悍强壮,经常会耍些小手段。因为他工作的夜总会装修,他有两个月的空档期。生活的窘迫容不得他吃闲饭,他急于找个临时工作赚钱。他们俩的初次会面很有意思。托尼作为面试人被带进了雪利位于卡内基音乐厅的豪华公寓。屋子里摆满了从世界各地收罗的奇珍异宝,雪利身穿精致的长袍坐在屋子中央一把雕花高椅上,仿佛一位高高在上的酋长。坐在对面矮椅的托尼略显局促不安,但却不卑不亢地拒绝了雪利让他途中包揽一切杂务的要求。最后雪利还是选择了托尼,因为据说托尼是一个善于解决各种问题的人。
这时,黑人旅行必备的绿皮书隆重亮相。托尼带着绿皮书,开着拉风的蓝色凯迪拉克,载着衣着考究、举止优雅的雪利博士从纽约出发了。窗外优美的风景,车内动人的音乐,让他们卸下防备,放松了心情。两人开始闲聊,托尼无疑是一个话痨,不顾高冷的雪利的反感喋喋不休。雪利对车内播放的流行音乐颇感兴趣,向托尼询问,托尼惊诧他对黑人同胞歌手竟然一无所知。尽管雪利是深受欢迎的钢琴家,但他既为白人排斥又与黑人疏离,婚姻失败,唯一的弟弟也久不联系。
高高在上的雪利旅途中问题不断,其根源是无孔不入的种族歧视。黑人钢琴家只能住在破烂的黑人旅店,白人司机却住在舒适漂亮的宾馆。雪利作为受邀演出的钢琴家,竟无权使用主人家的洗手间。连去服装店试件衣服,都遭到了拒绝。托尼不负所托,一次又一次地为雪利解决麻烦,赢得了雪利的信任和友谊。最后一场演出前,白人观众们围坐在豪华餐厅享用丰盛的晚餐,而雪利却饿着肚子呆在狭小的储物间。雪利抗议了,他坚定要求与白人一起用餐,就算取消演出也在所不惜。餐厅里的所有人都漠然地看着他,他像一名孤独的斗士,单枪匹马地反抗不公的待遇和规定。他本来可以在纽约演出,轻松赚取高额的出场费,但是他自己选择去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演。依靠暴力不能取得胜利,只有保持尊严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
《美国独立宣言》中有一句令人振奋的名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现实中,距《美国独立宣言》宣告两百年后,不公仍然普遍存在。黑人、女性、外来移民等等,在生活和工作中饱受歧视。哪有什么与生俱来的平等,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平等和自由是前几代人用生命和鲜血浇筑的根基。《绿皮书》中的雪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也是一位为平等而抗争的斗士。他用自己的才华、勇气和行动赢得了托尼的尊重和友谊。
这部影片虽然话题沉重,但基调却轻松幽默。影片多数场景是在公路上,美国南部壮美宜人的风光尽收眼底,耳边还伴随着节奏感强烈的爵士乐。汽车,作为一个私密的空间,成为了托尼和雪利友谊增进的载体。在路上,人与人之间更容易放下芥蒂,敞开心扉。雪利本来不愿意吃炸鸡,觉得有失体面。在托尼的热情鼓励下,他先是小口啃咬,接着大口撕嚼,体会到了释放自我的轻松与畅快。
影片中有不少矛盾冲突,真实再现了当时黑人严峻的生存处境。然而影片在处理上没有刻意激化冲突,制造紧张气氛,而是平静自然地将之化解。影片结尾,雪利走出孤独的大房间,走进了托尼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认识了解他人,或许是打破种族隔阂和偏见的最好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