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善恶必察

善恶必察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3-06-13 08:45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13-24-1

    【原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思考之一】本章与上一章的关联为何?从这种关联可以学到什么?

    上一章夫子教我们辨析君子与小人在“和”与“同”上的差别,就借夫子和子贡的问答,来举例说明,“和同”在“好恶”上的显现与具体差别。本章子贡所谓“乡人皆好或皆恶”之人,就是印证“小人同而不和”;而夫子所谓“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则是“君子和而不同”。《论语》中,好多章节都是这样,前面讲一个道理,马上就用几个生活中的例子(人物、故事、言语)来佐证、阐发、阐释,以便后学切磋琢磨。

    这种关联,这是《论语》内在的逻辑脉络关系。我们一般认为《论语》是杂乱无章的语录体,实则不然。那些先贤们在编纂《论语》的时候,可谓是煞费苦心,精雕细刻,前后照应,脉络清晰。这几章,在前面详细解说“先之劳之无倦”同时,把为政者的个人修养品质以及如何交友,如何识别辨别人才,穿插其中,可谓用心良苦,意蕴深远啊!

    在前面第21章,孔子把人分为四类,行中道之人,狂者,狷者,第四类乡愿——就是本章所讲的这类人。

    什么是乡愿?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孟子说:“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乡愿最重要的特点是虚伪、伪善,表面上很有道德,很有修养,但不问是非,模棱两可,“恶紫之夺朱也。”

    夫子为什么对乡愿深恶痛绝呢?汉徐干《中论考伪》说:“乡愿亦无杀人之罪,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因为他们会搅乱社会风气。清王宜山《围炉夜话》说,“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乡愿虚伪矫饰,表面上忠厚廉洁,实际上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是伪装了一副面孔。钱穆《论语新解》认为,表面看来,乡愿不过是“委曲世故,以博取人之称誉者”,可实际上却会引领社会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因为“乡原”的作风和君子的道德行为,在外表上差不多很相像。因此,孔子在《卫灵公篇》告诫弟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不能盲从众人的喜好或厌恶。

    【思考之二】夫子给出判别贤善的标准,为什么是“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张居正阐释,“因为贤善的人都遵循天理,不会凭一己之私、一己之好恶来做评判,之所以认定这个人是贤人,一定是看到他也是一个遵循天理、克制私欲的人。而不善的人则是放纵私欲,随自好恶,之所以会憎恶这个人,一定是嫉妒他,忌惮他和自己不是同一类型的人。所以最好的观人之法,就是看此人是否取信于君子,又不苟同于小人。如果只是听大众的说法,仅仅依据大众共同的意见,那么大众的说法或许是片面的,或许是有私欲杂染的;而如果能从不同类型人的好恶上来判断,尤其是从贤善之人是否称赞、不善之人是否憎恶这个角度上来评判,那么此人的善恶就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一目了然。”如上所述,张居正所说的“既取信于君子,又不苟同于小人。”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徒取其同,则群情或有所蔽。”就是“小人同而不和”。

    《集注》说:“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如果是善人喜欢他,恶人也不讨厌他,这会是哪种类型的人呢?必定是谁也不得罪,苟且偷安,同流合污之人,就是夫子所说的“乡愿”。如果是恶人讨厌他,善人也不喜欢他,这又会是哪种类型的人呢?必定是那种既无力作恶、也无力行善、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度过一生的人。除了这两种类型的人,就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这种人了,这就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人呢?这种人是一身正气,持守正道,匡扶正义,绝不苟且度日,也绝不随波逐流,所以必为善者所肯定,为不善者所排拒。这也就是“和而不同”的君子吧!

    戴溪曰:“乡人皆好之,则其为人必和易同俗;乡人皆恶之,则其为人必狷介自高。然要未见他亲切善恶,若乡人之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则善恶分明可知矣。故君子自修,所至而人化之,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难以好恶言也。”康有为《论语注》:“圣人之论人,不采诸众誉,而并察诸众毁,盖不为恶人之所毁,亦必无可信者也。”考察一个人不仅要看众人的肯定,也要看恶人是不是诋毁他,如果恶人不诋毁他,那么这个人也不可信。

    “公论贵乎合道,不贵以多少数为衡量。”一个人贤善与否不是由评断人数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明眼人”合道的公论来决定的。这“明眼人”就是夫子说的“乡人之善者”,也正是“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不是什么人都能正确地喜欢一个人,讨厌一个人,唯有仁者才能做得到。说:“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因为仁者不会被私欲覆蔽其心,他的好恶都是合于天理正道,正如程子所说的“得其公正”。而一般人是“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如果我们的心不得其正,总是被私利私欲所牵引,不能加以自我克制和对治的话,那么是不可能公正地看待外界一切人事物的。《大学》说“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一般人的好、恶都是被自己的知见、情绪所影响,唯有仁者去除了私心杂念,不以自我为中心,就能平等观待自他,不失中正。

    唐文治《论语大义》说:子贡喜欢评点他人,但是他的观人之法多依于乡评。这次透由夫子循循善诱的引导,在见解上才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因为想要辨别他人是否贤善,自己必须先要有穷理尽性、识人知人的功力,然后才能观察得清晰到位。所以夫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知人之学,根本在于穷理,如果只是以多数人的乡评作为评断标准,很有可能会误以善者为不善,不善者为善,与事实真相会相差甚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恶必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dq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