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更何况我还喜欢熬夜。这样只好借由文字梳理下日常的一些想法,以求增加一点生命的厚度。这是件很个人的事情,纯粹出于爱好。
当然,我不会故作傲娇地说有没有读者都无所谓啦,反正我是“ 参省乎己”,以求“行无过矣”。写出来就是给人看的,读者当然越多越好,如果能进行一些交流分享就更好了,生活中的烟火气已经太浓,我需要一块地方提醒自己,不能只为了生存而生活,我更希望能有一群人一起聊聊“工资多少,结婚了没…”之外的话题。
我一般在很平静或者极不平静的时候才会想写些文字。罗曼罗兰说,大多数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就死了,他们变成了自己的影子,往后的生命只是不断的一天天复制自己。这诚然是很悲哀的,但是似乎谁都难以逃脱这样的宿命。我虽然也很喜欢生活的平凡,但却不想让平凡成为平庸。对日常生活的记叙、对情绪的记忆,即告诫自己保持不同,也可以作为回忆,细心品味,就像又活了一次一样。写出来,让我感觉到生命的真实。
2
同样受困于生命的短暂,我不得不去书中欣赏别人生命旅途中的风景。至少让自己知道,原来我一直想种的田,陶渊明早已经替我种过了,原来我自以为想通了的问题,不过是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的思想皮毛。至少让自己明白,不能一提到战争就光想到爱国,一谈起国家建设就替山区人民的温饱操心。
不过, 古人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从别人眼中看到的终究差了那么一点。更何况文人大都喜欢吹牛和YY,所以慢慢的我已经不太爱看小说了。转而从作者的论述中去感受他们的思想,从他们的日常随笔中去体会他们的情绪起伏,至少人会对自己的内心忠诚。
书虽好,毕竟仍是一种商品。是商品就存在利益,就不可避免地会有营销炒作。对于畅销书,我一向看的很少。虽然可能会错过一些有趣的灵魂,但相对于吃到苍蝇的肠胃不适,这种损失是可以接受的。
还有一些成功学、心灵鸡汤类的书,乍看起来很有道理,金句无数,每个观点都是黄金法则。但这类书籍,哪怕有道理也是很难内化的道理,这也正是“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比如要学会宽容和理解,看再多鸡汤说教都是没用的,不如去心理学上看看情绪的产生与干预。更何况,这类书更多的是正确的废话。学教条,不如学智慧。
3
王阳明说,心即理,致良知。所以,读书确实未必有用,因为书的概念很广泛,并不局限于书本。最难读的书,是自己的心灵之书。最难写的文章,是知行合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