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下班,打开某资讯APP看了一个视频,近十分钟讲清楚一个很现实也很残酷的结论。
疫情期间,有的人实现了逆袭大赚了一笔,而更多的人只是在担忧自己这个月工资能领到多少的问题。
看到这里,我自己就陷入了沉思与哀叹。
疫情期间,我会为各种不好事情而悲伤,也会为各种英雄人物与事迹而感动,当然还不乏为疫情对经济--从而影响自己工作收入--而忧愁,但真的没想过是否可以用什么其他的行动去找到一条创收之路。我,其实也是视频结论中的大多数之一。
为什么我没有成为少数的那部分人之一呢?差距是什么呢?
01
思维:缺乏自我挖掘的思维,眼界太窄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思维决定一个人的眼界,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十几年在职场某个行业中的某几个岗位上游走的我,造就的根深蒂固的思维就是:工作才是我的唯一收入来源。
我很明白的一点:不论我平时在与他人打屁聊天时吹嘘着要怎么开创第二收入渠道,告诉别人正在学习什么,但真正对自己思维的改变微乎其微。
习惯,已经成了我最大的依赖,同时也是我最难克服的障碍。因为我的思维决定了我没能力去打破自己的认知界限。
02
行动:除了被动接受,缺乏出击的主动性
当然不能只把“罪责”只推给“思维”,不可忽视的是那些我清晰记得的事情。譬如:
当自己前一晚还发誓明天早起去跑步,可是悲催的是第二天依然赖床了。
当我告诉自己要开始好好学习一门与职业相关的技能时,发现一个月要我就说服自己放弃了。
当我告诉自己要离开现在的行业或岗位,挑战能带给自己更多可能的行业或岗位时,在听了周边人劝说之后,默默地退缩了。
……
我总是不缺乏自我突破思维禁锢的尝试与不甘,但我知道自己更多地是缺乏立即行动的勇气与决心。
03
实力:没有支撑自己拓展边界的能力
进一步深思,我不得不面对最真实的自己,不论是思维固化还是缺乏行动力,归根结底还是自己能力的不足。
我担心自己跳出现在的行业后,对自己能否在别的行业立足存疑,对自己能否比在当下行业发展得更好存疑。
我担心自己离开当下的岗位是否有能力胜任新的岗位,担心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否能跟上新岗位的要求,担心是否能与新的人合作愉快。
我担心了很多很多……
其实这些都是表现,最根本的还是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没有信心去尝试打破自己的边界。
结语
这次的疫情让我真正有了一次直面自己内心的机会,也许我们这种人更需要做的就是不怕自我揭露,怕的是自我逃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