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双十一

作者: 小雨和小黑少 | 来源:发表于2017-11-12 16:50 被阅读357次
    图片发自手机像册

    早上醒来心中平静似水,再看微信朋友圈也是一片岁月静好的安静。可是,今天不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日子“双十一”吗?

    往几年的“双十一”从零点开始便有人守着报销售,一小时销售冲破多少,两小时、三小时、一直到二十四小时结束。那些个惊人的数据直让我们这些零售圈中的人心肝都在颤抖,似乎世界末日来临了。

    随着这个数字的不断攀升,赞扬的漫骂的凑热闹的便紧跟其后,一场关于电商与实体店博弈的口诛笔伐之战便拉了开来,硝烟四起的火爆程度甚而超越了“双十一”本身。

    而我也曾是恨极了“双十一”的零售人。我同我们零售圈的朋友抑或同行们一起疯狂地转发着电商的十恶不赦:售卖假冒伪劣;伪冒大牌不尊重原创;几乎无税的淘宝商家和一个全球税负最高的实体店之间的一种最不公平的竞争,把线下实体店当作试衣间;实体店的盈利支撑着社会的经济,它垮掉了,社会还有安定否?

    更有“马王之赌”让这两方的博弈越发地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这样争斗的时日不知觉地就过了很多年,周而复始地循环着。到了今天朋友圈的消息里,似乎安静了许多。也还是有一两个报数的,也有把马云拿来恶搞一下的,更多的晒剁手,晒今天的冬日暖阳,晒自拍,晒娃,只是在呈现着各自的生活状态。“双十一”似乎也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线上的马云则与李健合唱着拉开“双十一”的大幕,线下的实体店借着“双十一”的噱头促销吸客,越发地热火朝天。

    他们似乎达到了一种共融。没错,是共融。

    今天当我走进我的店铺时,心中已然没有过去的惶恐与不安了。

    前几日,有客人进店选购,问及价格后,当着店员的面上网搜索,谢天谢地,我遇到的是一个良心品牌商,或者说是懂得维护自己品牌形象的商家,他们执行的是线上线下相同的价格。客人看到网上的价格和店铺一样,便很爽快地卖单了,顺带赞了几句服务很好,衣服质感也很不错的话,店员与她谈笑风声,最后她脑袋里装着对品牌的满意离了店。

    而当她在网上查询的那几分钟,我分明看到店员的心都紧了,生怕出现价差而跑单。

    这样的紧张局面在过去我代理的另一个品牌常有发生。有时夸张到客人试好后,因为搜索到的结果是很大的价差,竟当着店员的面下单拍货,一副店铺暴利欺诈被她识破的气愤抑或得意。

    店铺因此也确实沦落到试衣间的下场,没有人理会实体店的各种费用成本,似乎只要买到便宜的便是王道。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我身边的诸多同行都选择放弃了这一行,也有一些同行象我一样放弃了做线上线下价差太大的品牌,去寻找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的品牌。

    所幸,我找到了,虽然一息尚存,但还是残活了下来。也因此更加明了,如果一切回归到一种平衡,我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做出新的选择,并认真发挥好我自己的特长,就因为人的社会属性,我也会有自己生存的空间。我不需要去仇恨任何,我只需要做好自己。

    换句话说,我只需要选好与我有一样理念的品牌,(这个品牌可以是服装,也可以是时下人们更热衷的其他生活文化艺术类商品)我依然在实体店里可以活下来。

    而线上的那些人假冒伪劣以及价差问题,迟早有解决的一天。

    前几日听说我放弃的那个品牌,也开始彻查线上销售商品的真伪,并向淘宝投诉未经授权在线上销售该品牌的宝店了。

    几十家销售该品牌的代购店,甚至有些已经做到好几颗钻的店,所有商品下架,被迫关停了。

    我没有等到这一天,但品牌还是迎来了保护自己的认知。他们在线上也有便宜的商品,或者是往季的库存,或者推出“线上款”,与线下商品同款不同质。如果出现完全相同的商品,他们保持两者价格的一致。

    这一行为让这个品牌所有正规渠道进货的代理商长出了口气。

    以此为例,线上线下在对峙了许多年后,开始逐渐互相靠近,相互理解了。打通线上线下的全渠道销售模式在品牌商间开始推行了。

    新零售-共融的概念便来到了我们面前。

    图片发自手机截屏

    适逢17年的双十一,这是一份来自京东的调查报告,相较于70和80后,90后更加热衷于购买贵妇类化妆品,她们的消费结构更偏向个人,更愿意为个性化产品买单。90后的消费行为无疑开始影响甚至左右整个新零售市场了。

    而支撑90后如此消费的背景是什么呢?就拿我店铺里的店员来说,已经是清一色的90后了。她们有的来自成都周边的农村,家中都有良田半亩,半山的果园,倘若没有了农田,地被占了,父母也有了好几套拆迁房,每月收着租子,不愁衣食。她们只是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来到了成都,所以她们可以今天炒掉老板,放弃四千元的月薪,因为老板不尊重她。明天再找一份三千元的,只为了一份开心。

    另外一部分生活在城市里的90后,父母再不济也是在这座城市有了几十年的各种累积,没有考上大学,先随便找份店员的工作,走一步看一步。生活的艰辛因为时代的变迁和家庭财富的累积,她们不需要再去过多苦逼地承担了。

    而那些社会精英、中产阶层的70后的孩子们大多是90后,这些孩子们则更加地率性自我,更加地按自己的想法选择着生活和生活方式。

    我常听到店里的90后美眉说,我不在淘宝上买衣服,质量太差了。她们用店铺福利购买自己卖的衣服,认为这样性价比最高。

    这样看来,京东上的贵妇化妆品的拥戴者是90后便不足为奇了。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后,90后对使用物品的品质有了更高更好的要求,她们不屑于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她们需要的是满足个人喜好的有个性的好产品。

    于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互联网线上商品必须改变,必须变革。市场的需求倒逼着线上下架假的、以次充好的商品。

    那么,实体店怎么办?线上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做着调整了,实体店又怎么存活?

    有一次在逛店的时候,遇到一对母女。女儿大约二十几岁了,在店里试了一大堆的衣服,看样子喜欢的有不少。母亲看上去比较犹豫,我听她悄悄对女儿说:“我们去网上搜捜,网上肯定便宜些。”

    “妈妈,你有没有搞错,我试了这么一大堆不买,怎么好意思?你怎么不知道尊重人,我又不是买不起。”女儿的回答虽有对母亲的不敬,却也彰显了她的价值观: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其实和那些炒掉老板,宁愿不要4千元月薪而选择3千元的工作的店员一样,也是一种对尊重的需求。她们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尊重別人,她们不需要为了一点点的钱而放弃自己的价值观。(事实上,除开我对双十一的视角,文明也因为这一代人而迎来了真正的落地生根)

    女孩儿最终在店里选了三件衣服,可能是觉得自己对母亲说话口气不好,另外的两件她打算去网上比对比对。

    这样的顾客在店铺已经越来越多,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买起来并无太大犹豫。她们更多的是看心情看喜好。“三五好友一起逛街,不买东西算什么逛街!”是她们的消费理念。

    实体店只需要选好她们喜欢的产品,这个产品也许是服装,也许是更合她们味口的其他商品,并且把有这样商品的店铺妆扮成她们喜欢的氛围,与她们形成良好的互动,她们一样会选择在实体店买单。

    毕竟,逛街也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她们也会手捧手机拍货,欣喜地等待着快递小哥早一点的到来。没有关系,这也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

    店铺是人们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很大的一部分。站在装饰极具美感的店堂里,眼前是触手可及的、玲琅满目的商品,还有店员热心的服务和妥帖的夸赞,没有人会不喜欢和不留连于此。(往深里讲,社会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依旧存活的实体店,大到shopping mall、品牌商的旗舰店,小到精品百货公司以及象我这样的小店铺,在找准自己的定位与方向后,借着“双十一”也悄悄地火了一小把。尽管今年“双十一”的销售数据又归望所归地创了新高。

    此刻偷着乐的我想起了二十五前,成都太平洋的周年庆。“周年庆”在那个时候是个新鲜无比的洋名字,再加上来自台湾的百货公司,让人们对太平洋的“周年庆”趋之若鹜。不夸张地说,几乎有点收入的成都人都在那一天冲进了太平洋,小小的不足一万平米的商场里人满为患,收银台排长队,换购礼品排长队……

    人们为新颖的满百送劵,买满多少赠礼促销活动所吸引,享受着购买的快乐。而我曾也是其中的一员。

    而今天的我呢?这二十年下来,各种各样的周年庆已经屡见不鲜了。倘若遇上合适的时间和需求的商品,我会顺手购买一些。如果遇不上,我也不会再刻意地去捧周年庆的场了。

    是我兜里的钱多了还是我见的世面多了,或者我成熟了不再冲动购物了呢?大约都有吧。一个正常的人从年轻走向中年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这大约也是人类社会现象的走向吧。

    从这个方面来说,“双十一”不也是另一种形势的“周年庆”吗?参与的平台、品牌商家越来越多,从天猫到京东,从线上到线下,大家各取所需,热闹一把。

    喧嚣结束,各回各家。万事万物回到事物的本质:人们按自己当下内心的需求选择需要的商品,商家则依着文明的层次提升提供给市场真正需要的好商品。

    万物终究皆逃不过“适者生存”四个字吧。这是我们活在世间的强大逻辑。

    无戒365天日更极限挑战营      第十篇

    以上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眼中的双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mg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