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一间自己的教室!”在没有去美国实习之前,这个想法根本没有破土的机会,即便知道美国学校是走班制。在初到美国学校的时候,这个想法仍旧没有发芽的可能,那时只是新鲜,步入美剧般的身临其境只不过贪恋着斑斓的表面。
在美国许多教室都比中国的教室小一点,但有的教室特别大,往往这样的教室是两门课共享的一间大教室,这是至今都让我觉得特别“神操作”的美式教学之一,带着某种前沿的魅力。
一般的教室都隶属于一个任课老师,但像小语种的课,比如汉语,学生人数偏少,就只好与同样人数寥寥的德语和日语课合并,成为共用的小众二外课堂,任课老师只能在上课的时候和学生一起进入,教室的布置也只能和其他老师一起布置(分刮)。
我这一年看过许多教室,据有限的观察,初中教室布置比高中教室更花哨,文科教室比理科教室花哨。现在我都记不得高中物理课的教室长什么样,但我能记得住小众外语班,那是一间被一位疯狂的日语老师(美国白人)贴满各种日本包装纸的密集恐惧症慎入的教室。
大多数的布置是海报墙贴,在美国买相关课程的海报轻而易举,有的海报中规中矩,展示理性的学科介绍,有的非常美式漫画幽默,在莞尔一笑中切中学科的核心(很可惜,我并没有拍下一张照片佐证我的观点),这些海报大大小小,形状各异,贴在教室里,立马让教室生动不少。除了海报,还有许多与学科有关的小装饰品,我想很多大概是任课老师的藏品,像小众外语教室,日本文化的装饰多到“令人发指”,手办、台布、零食包装纸等,那位日语老师估计在日留学期间买了五个箱子的手办,专注收藏包装纸一个登机箱,他在另一所高中的外语文化展示橱窗里布置日语文化,用尽各式各样精致的小手办,愣是办成了漫展。相比中国老师亲力亲为做许多的手工装饰教室,美国老师省力多了,但从教室装饰可以看出美国老师擅长平日收藏与学科相关的装饰物,他们的配色能力和装饰能力也是极好的。在教室里,我还发现了学生作业墙贴,如果一间教室学生人数超出15位,那么作业墙贴会布置在教室外面。我的初中学生说:“走班制很开心,我们可以换教室,每间教室各式各样。”各式各样的教室体现了各式各样的老师,他们的审美、生活态度、学科领域、喜好都可从教室一窥而知。擅长装扮的老师便是教室之王,用个性征服学生。我看见最棒的装饰是在门上用尼龙线勾勒出一棵树的枝干,粉色爱心便利贴是树的花朵,“花朵”上写着学生的留言,实在是漂亮。
任课老师的办公桌在美国常常会成为低年级孩子的聚焦点。长方形的办公桌和书橱形成了宽敞的办公区域,办公区往往在教室的前方,有的老师会在桌上摆上许多手办,有的则非常职业,清清爽爽。办公桌上的文具用品、文档、纸张、笔电等既带着私密性也带着职业风,这让我想起学生的锁柜,盛放个人的小世界。
这张办公桌连带着这间教室是美国老师的小世界。她无需搬着教具、书本和作业从X年级/教研组办公室走到一间间教室,她只需要淡定从容地等候学生涌入,拿出早已做好的课前热身指南,在自个办公桌整理出这件课所需材料,再微笑面对学生上前递来的问候,课就开始了。下课后,她不必赶着时间换教室,也不必拿起作业和考卷回到教研组办公室,只要静静坐在办公桌后,和学生一一打完招呼,翻起笔电,查看邮件,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美国的教室外面贴着任课老师的时间表,美其名曰“XX老师在哪里你可以找到她?”大多数的老师如在教室里必有课,不在教室则在会议室参加课程研讨会。午休期间,初中老师会有15分钟午餐时间,高中则有半个小时。纵观美国老师的一日,从早上七点自习时间段到下午四点半,初中老师的课在两点半结束,但之后两小时则是备课和辅导时间,一天近十个小时,轮番应战,除去午休时间,连上厕所时间都没有,他们的一天高度集中于上课、备课,中午则和同事聊家常吐槽学生,然后又一个人回教室回到自己的空间酝酿课程。这是很欧美的生活节奏,舒适的个人空间和必要的社交、会议,但后者绝不会强势侵占前者,保证了老师最主要的工作任务便是设计好的课程,而非囿于教师们的攀比分数和受扰于其他老师和学生的谈话里。
我曾在一位高中物理老师的教室里看见一排排小柜子里装满了受罚学生的歌词抄写,一句歌词抄在小小的格子里,总共有五十个小格子,完成后免去到主办公室受罚。他闲来无事会翻翻那些受罚的成果,然后被那些学生逗乐,也算是工作之余一点小乐趣。在那间物理教室里,你可以看到两边是典型美式教室的壁橱,储存学科材料、工具、文具等,教室的后方是试验台,前方是课桌椅,最前方是黑板和任课老师的办公桌。这是典型的科学教室的规制,老师办公区、学生课堂、实验室拼合在一起,对于学校而言是空间上的最大精简,与其设置二十多个毫无功用的千篇一律的教室,还不如开设具有学科特点的教室。美国学校的每间教室都是为学科而服务,除了文科和科学教室外,还有社团教室,比如道具琳琅满目的戏剧教室,厨具应有尽有的烹饪教室,不亚于健身房的健身教室,宽敞而简洁的声乐教室等。其实国内学校的占地面积不亚于美国,只是我们有太多间无用的教室,除了让我们的学生瘫坐在那儿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用处了,反而真正用于发展学生素质的教室则无处开设。而我们每年更换教室,每年浪费教室装饰材料。而美国教室的布置可以是一劳永逸。
从“一间自己的教室”角度再一次导向了不同的职业观和教育理念。尤其是教育理念决定了我们的老师很难拥有自己的教室,我们强调班级作为家长制,分数成为唯一标准,老师必然失去个人才华空间,当一份职业缺少自发的热爱和研读,发展便会步履维艰。而对于学生,我们强调刷题和记忆,必然不希望他们东奔西走耗费注意力;我们强调集体观,也必然不希望他们感受独立的孤独。
我们的老师仍旧得抱着厚厚的作业本跑教室,在集体办公室的个人办公桌上不得不忍受其他格子间里的干扰和统一指挥下的分数、排名的精神折磨。我们的老师从一开始就没有一种主人的感觉,她被学生和无形的上层压榨着,热情偃旗息鼓实属正常,热情扭曲也是情理之中。当老师的使命——设计好的课程,与学生一起享受课程都不能得到满足,那么这份职业最终只能成为生存的砝码。
可能会在梦里一直延续着这样的场景:我清晨五点半起床,六点多离开家,到校七点,在教师休息室吃上几块PTA(家长教师联合会)送来的“加油早餐”,然后走到教室,刷邮件,备课,七点半开始上advisory(类似国内的自习课和德育课),二十分钟后,正式开始一天打仗般的主课教学,每一个小时面对不同的学生,每一个小时在实践中检验课程设计的合理性,每一个小时感受不同的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化学反应,这样一直到下午四点半,与教研组会面研讨、计划、总结到五点多,回家。
学生与教师的注意力,在一天10小时里,充盈而凝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