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气东升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长调,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1925年深秋时节,青年毛泽东独自来到湘江之畔,橘子洲头,眼前的江山如此多娇,引得他心怀艺兴,壮慈悲。故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用写景忆旧的笔墨酣畅淋漓地铸就了一篇壮美词篇。
首先我来为大家朗诵一遍: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分上下两阙,分别绘制了两幅画卷。上阕可称之为——独立湘江图。
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上阕哪个词可以统领上阕呢?——看(学生回答)。
是的,那么何时何地又是何人看呢?
深秋时节,橘子洲头,毛泽东一人独看。
毛泽东通过多方观看,广角摄景的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展示眼前的秋光。让我们借助镜头语言来理解一下。
首先,他用了广角镜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些都是正常视角,尽收眼底;继而他用长焦镜头将镜头锁定拉近,让我们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最后用超广角,俯仰天地、环顾四周,方可见万事万物在天地之间竟逐自由的景象。
通过这番视角变幻远近交替,毛泽东将天地间的秋景收于他的眼中、心中和手中。
这是一幅万山红遍图,红、遍尽显壮阔;这是一幅层林尽染,层、尽,突出辽原;这是漫江碧透,这是百舸争流,漫、透、百、争这些字恢宏大气,博发出生命的色彩和力度。
红峰与碧水相交替辉映,更有鹰击万里长空,鱼游翔于浅底。
击字呢,昂扬奋进;翔字欢娱自由。
综上,毛泽东利用意象的精妙选择和炼字的拿捏准确完美地展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发的恢宏世界。面对这个生机勃发的世界,毛泽东畅然而叹,注意这里的怅然并不是惆怅的怅,而是慷慨激昂的畅。他慷慨地问道:这天地之间究竟谁才是主宰?上阕以此作结。
那么来看看下阕,下阕可谓为——同学少年。那么哪个字可以统领下阕?——忆(学生回答)
那么何时何地又是何人忆何事?
寒秋时节,橘子洲头,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同样在橘子洲头,毛泽东忆自己的青年好友,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这么一幅景象。他忆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书生友人,他们都有着指点江山,将当代反动军阀与贪腐官僚视若粪土的宏伟气魄。他们只将自己的雄心在大时代大浪中激水奋进,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振动激起的浪花甚至可以将驶入长空的飞舟遏住。
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豪情胸襟和气魄啊。
那么我们来纵观全词,上阕为看秋景,下阕为忆往昔,这景情之间的关系如何?——寓情于景(学生答)
是的,上阕为景,下阕为情,正则触景生情,逆则寓情于景。辽阔的景与慷慨的情相辅相成。上阕谁主沉浮?下阕有回应吗?——同学少年(学生答)
主天地沉浮的是他们,是你们,是我们,是万万千千风华正茂的同学们。
毛泽东这首描写湘江秋景的长词,真所谓有黄钟大吕之强音,震耳发聩,激荡心胸。
然而秋风过后还有落叶飘零,霜气来袭几多萧瑟之祥。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说到:有感情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特别引起深沉悠远严厉萧瑟的感觉。
这正是古今文人此时的同情和共鸣。
然而,毛泽东与他们完全不同。
刘禹锡曾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龚自珍也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秋天固然是万物凋亡的季节,然而更是在这凋亡之中孕育新生。
没错,秋天不仅是一个除旧更是育新的季节。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毛泽东胸怀除旧育新,主宰乾坤的豪情,所以他登高而赋,以心迎物,根据自己的主观去选择万山、雄鹰这些豪阔的意象,继而寓情于景。
所以我们知道了红遍了的不止是漫山枫林,而是革命的燎原圣火,雄雄壮志。
主宰天地的不是反动军阀,贪腐官僚,侵略势力,而是万万千千风华正茂保家卫国的同学少年。
百年前的同学少年,他们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天下为己任,建立共产党,开创新中国。
百年后的今日同学少年,更应该为中华复兴而读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取早日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使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盛世永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