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的诞生
——读《沁园春·长沙》
先有真人,然后有真言。先有圣人,然后有伟辞。
《沁园春·长沙》里,那怅然一问,岂是信笔偶然?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采桑子·重阳》作于1929年,《七律·长征》作于1935年,《浪淘沙·北戴河》作于1954年。课本纵列这四首诗,明示了编者的文艺之心。这是对中国语文的致敬,这是对中国历史的致敬,这是对毛主席的致敬。
这高中语文的第一课,讲的是一个将要改变历史进程的人如何翻开了他的人生新页,讲的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如何浴火重生。这个重生自农民运动开始,到工农武装割据的全盛,到二万五千里长征大会师,到中国人民站起来。这第一课的背景音乐,是“黄河大合唱”,他就凝固在语文课本的封面。你可听到一个古老民族的咆哮?
然而,真实的历史的开始,是势单力薄的。这没什么,反而衬托出江海横流,英雄独立。真实的开始是危险的,这没什么,只会使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寒秋”的肃杀。
然而,正是在这危险肃杀之中,我们见到奋斗之精神,以生命全部求自由之个体,及全部的中国。如何求得?法地法天。天地者何?“万类霜天竞自由”。就是要去竞争,就是要去格斗,就是要去搏杀,就是要去主宰。“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奋斗之乐,竞争之意,格斗之勇,搏杀之忍,主宰之志,便是一个历史巨人的人生底蕴。这底蕴之玄奥,在天地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精神的绵延,如水不息。
这就是中国领袖的英伟之象。这必须是中国学生的卓尔之相。
这大地上的哪一座山,不是起于未萌?这大地上的哪一条河,不是从遥远的昨天流来?这大地上的哪一个人,不是从幼稚里长大?但所有历史的巨人,必定在他的早年,就已表现得非凡与卓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每个人的未来之路,早就隐现在他的历史笔记中了。
谁不曾有过茂盛的年华?谁不曾有过书生的意气?但是,在青春富贵时,在意气昂扬时,有几个能“指点江山”?有几个善“激扬文字”?叹人生易老,为问多年以后,萧瑟秋风下,还有谁“粪土当(四声)年万户侯”?还有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如果没有,则天下之大不幸,乃在“为人民服务”褪色成金字的招牌。
有的名作,如利刃,凡路过的人,必要留血喂养,血留而魂飞。
有的名作,如天地,生由其生,死亦由其死。读懂他,便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便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所谓“图南”。
那么,面对语文第一课,该用心何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