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怎么对你,反应他的内心。你怎么对待一个人,反应着你的内心。这是内在关系的投射。一个人怎么对你,可以被你教会。你怎么对待一个人,可能被他教会。这是内在关系的认同。内在关系模式在6岁前形成。这是你和社会相处的基石。选择是投射还是认同,取决定作用的是互动中,谁的信念系统更为强大,谁的内在关系模式更能让彼此接受。
举个栗子,有两个男孩子去餐厅吃饭,男孩A一身名牌,家境好。男孩B有点寒酸,家境一般。不仅如此,男孩高大帅气,学习出色。各方面都比B优秀。吃饭过程中,A经常趾高气昂的对待B,一会说B的吃饭样子难看,一会说B穿的不得体。要结账了,A看起来很豪爽但很尖酸的说,我知道你穷,当然我买单。
我们先来分析A的内在关系模式。我们可以推测A家庭缺乏平等观念,他父母和家人不仅瞧不起别人,还会在家庭中制造压力,要是谁在某一方面不够优秀,就会被瞧不起。在A心中形成挑剔的父母常瞧不起不够优秀的内在小孩。有了这种内在关系,A会把它带到任何关系中,B只是被他选中一个。
A看起来很在乎优秀不优秀,但身边的朋友大多是B这样的。因为只有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内在关系模式,才能顺利投射出去,他感觉才会好。
我们接着来分析B,B的内在关系模式,是赞同优秀者有资格羞辱不优秀者。很有可能B的父母或家人经常拿B和其他孩子比较,并责备达不到理想要求的B。内在也有一个挑剔的内在父母和被挑剔的内在小孩。于是,在外在都胜于自己一筹的A羞辱自己时,这种内在关系被B认为合理,自己该被羞辱,这是内在关系的认同。如果B的内在关系模式是讲究相互尊重和平等,那结果可能,B会对A进行反击。
如果没有平等互相尊重的内在关系模式,人际互动交流中,会出现各种的控制与被控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