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这天子可是皇帝的专属尊称。
但在唐朝居然有一位诗人被他的粉丝们拥护为诗家天子,这分明是在赞赏他诗歌天下无敌呢,这位霸气的人物who?
很抱歉,他不是那么潇洒的李白,也不是那忧郁深沉的杜甫,而是王昌龄。
嘿凭什么?就凭人家另一个尊称,七绝圣手,能将李白杜甫的风头都盖过,王昌龄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呢,谁让人家运气好来赶上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盛唐。
在那样的盛世里,连肥为美的美女们,也都不再淑女了,他们也不仅特别的奔放,而且居然还热衷于疯狂的赛马运动。
所以这老爷们就更不能示弱了,文人们不但要饱读诗书,还得披得上盔甲骑得上战马,奋勇杀敌去。
王昌龄,当然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边塞诗人啦,这个唐诗的诗很多都可以配乐曲,盛唐最流行的乐曲多是霸气的军乐。
像《从军行》、《出塞》这一类,而作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拿手好戏,当然是七绝,所谓七绝就是七言绝句,七言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每一句话只能有七个字儿,多一个都不行,而绝句了,就是这首诗只能有四句。
由最厉害的七绝圣手王昌龄来填写最流行的从军行这简直就是绝配了。所以王昌龄一口气写了7首《从军行》,几乎每一首都是精品。
今天重点讲解的就是《从军行》其四。
话说当时,唐朝的西北边有两个国家,分别是青海湖边的吐蕃和祁连山脚下的突厥。
这两个国家呀,经常联合起来一起派军队欺负唐朝的百姓们,百姓们的日子过得苦级了。
于是唐朝的军队就从玉门关出发,不远千里来到边境保护百姓,而且还在两个国家的中间建了一座城把它们隔开。
这下吐蕃和突厥就没办法偷偷联合起来一起做坏事了,他们气坏了,就拼命的攻打这座城,守城的唐朝军队被左右围攻非常糟糕。
可就是天大的危险也阻挡不了将士保卫国家国家和百姓的决心。
这时王昌龄也来到了这座城,他被唐朝将士们的精神深深打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山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是王昌龄的祖师级作品。
青海长云暗雪山,蔚蓝的青海湖上漂浮着绵长的白云,白云的阴影让雪山都暗了下来。
青海长云雪山,多么壮丽的边塞风光。为什么要写雪山暗淡呢,看来是连日的打仗,不能回家,让作者的心情也是一片阴暗了。
果不其然,紧接着下一句就说孤城遥望玉门关,作者站在孤独的守城上,远远的望着玉门关。
唉,玉门关这个地方啊,大家想必是很熟悉吧,一起来盘下点。
王之涣就说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也说过,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玉门关,你凭什么这么火呢?
唉,就凭人家地理位置的重要了,玉门关是从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关卡,西边是西域他乡的暗云雪山,而东边则是家乡的桃红柳绿啊。
在孤城遥望着玉门关,这分明是在痴痴的望着家的方向。置身军营,王昌龄怎么体会不到士兵们的思乡之情呢?
但是想将归想,将作为盛唐的战士还必须振奋起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即使黄沙把我们的盔甲都磨破了,不把楼兰城攻下,我们就死也不回,这个终字就是结束生命,死的意思。
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悲语,也有人说是壮语,盛唐国力空前强盛,与外敌作战几乎战无不胜的,而这些累累战功都是用士兵们的鲜血做成的,除了悲壮,我们还能用什么更贴切的词语来形容这首盛唐军乐。
最后再来回顾一下这首诗: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