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上广深房租涨得猛烈,张先生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回家买房结婚。
他很快找到了家乡的工作,工资大概少了三分之二,但胜在上班时间相对灵活,而且压力较小。在单位附近找房子,步行十分钟生活圈里的大三房,离父母家也才两站路。张先生算了算,工作八年来的积蓄也勉强够首付了。因为急着结婚,买的现房,签完三十年房贷之后。开心的回家报喜。
这几年的漂泊,尘埃落定,野心和梦想随风而逝,一瞬间仿佛进入了养老模式。
父母问说房子的钱够吗?说不够的话手上还有些闲钱。张先生随口问了一下,结果发觉八年前够北京首付的钱,在父母手里攥了八年。想想这段时间的焦虑和彷徨,张先生就有点想哭,不是说自己吃不了苦,而是这些苦本来可以不用吃。中国父母对挫折教育有种迷之崇拜,喜欢看美国小孩十八岁就自己打工养活自己的新闻。他们意识中,好的孩子是不能啃老的,成年之后还要爸爸妈妈给钱的,都不够优秀。
于是有《儿子想在杭州买套房 妈妈写了一封信拒绝了他》这种新闻。父母的付出,在于心血,而不在于金钱。他们起早贪黑,不舍得让孩子做一点家务,也不敢让孩子看电视打游戏。每天打起精神盯着孩子,让他学习,让他上进,告诉他考上好大学就能赚大钱。二十年过去了,父母开始放手,并不是说对你的关注少了,关怀轻了。而是在金钱上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理直气壮的要你承担起自己的小家庭,甚至反哺父母。至于人生,父母是过来人,找什么媳妇换什么工作?什么时候生娃?在这些问题上不插手,都不算是好爸妈。
说到底,那个拒绝帮助自己孩子买房的父母,也象征着这代人对于子女的期望——顺从而自立。
在当今这个环境下面,有多少人清楚的知道父母的收入,家庭的积蓄情况的?不要说知道了,怕是你问一声,人家都觉得你起了非分之想吧。比起之前子女是私产的状态,已经有了莫大的进步。然而进步的背后,有着父母对未来的恐慌。二十六岁的儿子尚且需要家里帮忙买房,在自己老得不能动的时候,儿子还要帮孙子买房。那谁来养我呢?
杭州的妈妈说:“妈妈希望,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无论是房子,还是梦想,你终究是要一个人走向未知的未来。”
她没有看到,如果让她的孩子单飞,没有家族的六个钱包,阶级很快就会跌落底层。八年前买得起的时候不买,八年后连房子也租不起了。哪怕是有偿的借贷,那个时候能帮一把,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父母生娃的时候,是否有考虑过对于这个孩子,我抱着怎样的期待,需要何等的付出吗?
我们处处对标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父母是否有自省过,如何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我看得到父母的奉献精神,也明白父母对于子女的爱之深。然而未经远虑雕琢的爱,是助力还是阻力,真不好说。期待着子女能够飞往更高更远的地方,需要更多的准备,更多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