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1、孩子需要的,往往不是建议和安慰,而是希望家长理解自己的感受。
没有做到,总是摆出经验者的姿态。
2、要去理解孩子话语背后的含义,可能是在焦虑一些事情,只针对话语本身做出的回应,不足以打消孩子的焦虑,需要针对孩子焦虑的事情做出回答。
没有做到,总是怕他思想出偏差当面去纠正,你怎么可以这么去说这么去想,不对啦!赶紧跳出来去堵。
3、接受并且理解孩子的情绪,不要告诫他们说不用气愤、憎恨、害怕,而是让孩子知道家长懂得他们的情绪,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更重要。
正在改进,但是还是总喜欢说教。
4、避免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不然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只要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品性和人格。
不会夸奖人,要练习。
5、权威需要简短,少说更有效。当我们知道答案时,不要向孩子提问,不如把事实直接说出来。
犯忌了。
6、允许孩子有情绪,感受并且重视这些情绪,让孩子感受家长有在感受他们。
同理心,欠缺!
7、家长对孩子的否定评价,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带来不利的影响。遇到问题时,家长直观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去评价孩子的人品和尊严,这样更加有效。
这点做的还是不错的。
8、给孩子选择权,家长可以制造场景,让孩子选择。比如,你是吃水煮蛋还是荷包蛋?而不是问,你吃不吃鸡蛋?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有意识的在培养。
9、关于吃饭,不要把家长的喜好加入进来,家长负责准备有营养的食物,孩子自己决定吃什么和吃多少。
这点做得很好,搭配好营养,即使他不爱吃,也不会重新给他做。
10、作业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事情,家长不应该轻易参与。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不要打扰,应在幕后提供安慰和支持。遇到作业的难题,更多的是倾听和引导,而不是给孩子讲课。
直到孩子上高中,才把自己解放出来。
11、零花钱不应当作为奖励或者惩罚和孩子的行为绑在一起,可以给孩子确定的使用范围,或者分段时间地发放。在固定的支出后,余下的零花钱应由孩子自己支配。
这一点没有引导好,经常去买零食。
12、给孩子定规矩的时候,语言不要刺激孩子的自尊,用最简洁、客观的语言告诉孩子限制的内容,更有利于孩子接受。规矩被打破后,家长需要保持和蔼但坚定的形象,有时候不需要详细的解释和劝说。
13、遇到事情不用急着催促孩子,而是明白地告诉孩子时间上的紧迫性,比如还有五分钟就要出门了。
14、接受孩子经常性的抱怨,去发现孩子想表达的真正意思。
正在这方面努力,听他说完,再正面引导。
15、大多数情况下,陈述比提问更可取。如果要提问,就给出可行的选择范围。
没有太理解,意思是学会选择,主动承担。
16、出了问题时,家长要回应,而不是反应。在家庭中,重要的是人,是心情,是彼此的感受。
这点能做到。
总体对自己的评价就是一枚虎妈,想问问孩子,给我做儿子委屈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