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毕竟纯然不是生物嘛。当然,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人是从动物进化、分离提升出来的。因而人作为人的存在时,早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而是双重的存在物,也就是说,既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又是一种社会的族类的存在物。
而人作为一种族类的存在物,显然就与纯粹自然物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我们始终不可忘记人类的老祖宗始于动物、源于动物,人类仍然与动物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和共通的特征。人类从动物向人的进化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艰难岁月,人类从野蛮人向文明人、向真正的人过渡同样也必将经历漫长的无数代人的艰难而痛苦的进化过程。如果要真的以人为本,我们也只能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本。
因此,不仅要看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也要看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不仅要看到两者之间的相异性,也要看到两者之间的相通性;不仅要看到我们人类有强大的理性与自觉,也要看到人类也常会出现动物的疯狂与茫然。
所以,马克思说了这句至理名言,“从动物进化到人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是人从人回到动物那里去,只要一念之差就可以了,一念之差人就回到动物性那里去了。”
这其实就是中国哲学里面的很重要的理念,人不是动物,人既然进化到人的阶段了,人就要注意要跟禽兽、跟动物界永远的诀别。但是人很容易回去的,因为人毕竟身上有动物性,有生物学的特性,你包括好色之心,这也是人的本性之一,孔子也还是很明确的承认,他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从来没见过人天生的喜好美德像喜好美色一样的人,没有这样的人。而正因为如此,孔子要周游列国,杏坛讲学,他要传授他的那套学说,能让人超越好色之心,从而用德行去引导自己,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甚至这是对整个人类的人的尊严的一种尊重。
那么,这才是一个人,或者说是真正的超越了动物特性的、超越了动物生存层次的、生活着的人。而我们知道,生存和生活不一样的,就生存来说,动物有人也有。但是生活,动物是没有的,也只有人才有属于他的那份生活。所以康德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羞怯”作为审美心理,它代表着一种朦胧美、期待美,可以带给人一种温馨曼妙的期待。
但是呢,从另一方面来说,人毕竟又是来源于动物的。所以康德又说,人又顺从自然的召唤,它会促使人以回到自然的一面,当然它甚至会诱惑人从人性再回到兽性,所以“羞怯美”能够让我们超越动物性的东西。
从动物性与理性之间来看,其实,人真的很复杂,人性和兽性(或人的动物自然性)确实交织在一起,人遇到一点事情,遇到刺激,容易情绪化,攻击化,或者理性断裂化(脑子短路),这是很普遍的。所以,人与群盲也很容易被各种势力所团结、孤立、分化、内斗、瓦解与分离,当然这样也就更容易分而治之。比如,强烈的某种主义情绪,在某些事件的渲染下,会造成人的某种盲动,从而丧失自我,沦为他人暴力引导的工具(如二战中的德国民众),有时候这其实也是一种人的理性的丧失。
而我们今天正在流行一种,还没有进入到婚姻的阶段的那种提前同居,那种过分放纵性本能的东西,我觉得它可能是有问题的。或者说从美学角度来讲,它可能是恰恰不美的。
享乐主义的实践者,他就是在寻找一种乐子和生理快感。从古至今,好色之徒登徒子这种人一直存在,而阅历未深的年轻人也更易迷惑,加入实践大军中,而人如果能保持一定的“羞怯”恰恰可以避免这种浅陋,从而不让登徒子这样的人有机可乘。
当然,羞怯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够赋予爱情本身一种审美的想象。这是一种审美的期待与愿景,这是一种想象与期待的快乐,甚至是自我节制的一种快乐,它远比放纵欲望要更快乐。
这一点,瓦西列夫的作品给了我们一种很好的诠释,他写了很多的小说、戏曲,其中有很大影响力的就是《情爱论》。他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爱情的本质,透视情爱的各个相关方面,对情爱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醍醐灌顶,耳目一新。
作者首先从考察了人的生物本质入手研究情爱,他认为“只有穿越性欲的神秘的迷宫,才能进入男女之间亲昵生活的高级精神领域”。根据作者的洞察与研究,他彻底戳穿了宗教禁欲主义和虚构的柏拉图式单纯精神爱恋的虚伪,同时也无情批判了性欲至上的“动物本能主义”的爱情观念。
他的研究成果告诉人们,男女相爱是合理的、正当的。
他说:爱情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其本身是一种善,是在传宗接代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能够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相互倾慕和交往之情。
在这里,精神和肉体得到了最佳结合,“肉体”获得了灵性;疯狂和理智得到了平衡,“理性”获得了激情;主体和客体得到了统一,“生存”获得了审美的升华。
《情爱论》独辟蹊径,从自然与社会的结合上研究爱情,以及爱情与其他社会问题的关系,从而得出全面深刻的结论,这体现着一种科学的思维智慧。它并不是把人类的情爱孤立单独研究,而是从自然与社会的结合上来入手,在研究爱情本质的同时,也深刻分析爱情与社会其他问题的相互关系。
作者说,情爱就是按照和谐的规律,把自然的冲动和意识的理性,把机体的生理规律和精神准则交织融合在一起。
当然了,作者还对爱情与责任、爱情与道德、心灵与理智等问题作了详尽论述。在这里,爱情不仅是一个时期的事情,而且是关乎一个人的命运;爱情不仅是当事人之间的事情,而且关乎责任、道义及社会。它引导人们在陷入爱情、享受自由、幸福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了肩负的社会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