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个长期做电力设备维保的企业家聊天,他姓王,他说,干这一行,越干的久越害怕,越谨小慎微,看到了太多的事故,知道了太多管理上的不足。
最近一年听了不少的课程,有关于生产经营的、财务管理的、个人成长的,往往大师们常常很谦虚说学习成长一直在路上,而一些年轻的讲者常常敢拍板下结论,说这事你这么干一定有效(当然他们确实很多也有过人之处)。
杜宁-克鲁格效应
杜宁(Dunning)与克鲁格(Kruger)都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1999年12月,他们两个合作的论文《无能与无知:对自身无能的认知困难如何导致无端自负》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
杜宁与克鲁格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去考察这种现象的成因与影响,最终得到以下结论:能力不强的人(Incompetent individuals): 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在其中的一个实验里,杜宁与克鲁格找了一群康奈尔的在校学生,对他们的“幽默”、“语法”、“逻辑”等几项能力进行了测试,之后,再让参试者进行自我评估。结果是,成绩最差的那些学生对自我水平的认知偏差最大。其成绩处于12%百分比等级(即意味着说,他们的成绩处于末尾12%的水平——有88%的人的成绩比他们更高)的应试者认为自己的百分比等级至少应该是67%。与此同时,那些能力更强者却可能反过来低估自己的能力。
结论:越是强者,越能认识到自己仅仅认识到了这个世界、这个领域的一部分,做事越谨小慎微,对自己评价时越倾向于低估;而反过来,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当然他们不认为这样),越觉得自己了解了事实的全部,常常对自己的水平高估
乌比冈湖效应
和杜宁-克鲁格效应类似的一个效应叫乌比冈湖效应,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谈到,接近90%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平均水准之上。
从宏观上来看,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但落在每个人身上的事后,却明明感觉是这样,所以路怒症这么多,一方面是心态和规矩意识问题,一方面是认知问题,路上出的问题都是其他司机造成的,因为我的水平没问题,XX的都是别人。
美国有一个公共广播电台的广播小说节目叫做(A prairie home companion),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该节目的主持人叫Garrison Keillor,是一个幽默作家,兼写剧本。这个节目有一个很受欢迎的单元叫做"News from Lake Wobegon"。Lake Wobegon是一个假想的、在美国中部的小镇,镇上的"女人都很强,男人都长的不错,小孩都在平均水平之上。不过听过几次节目就可以知道,小镇上各种可笑的事情层出不穷,即该镇上的居民其实也没有聪明到哪去。
这个小镇名字Wobegon取的很有趣,因为在英文里有个跟它同音,但意思完全相反: woebegone: 很惨的样子 。于是乌比冈湖效应Lake Wobegon Effect意思是把自己高估了。社会心理学借用这一词,指人的一种总觉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倾向,即给自己的许多方面打分高过实际水平.。
怎样跳出两个效应怪圈
怎样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估值,在我们仅能了解这个世界一部分的状况下。
我想所以唯有不断成长,才能让我们的估值系统更加准确。
刚好看到一张图片,觉得很有意思,与大家共勉,自我认知完善的路上,没有终点,但我们不必因此而沮丧,正是腹中饥饿,证明我们成长了,“容量”变大了。
网友评论